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媒体聚焦

【新华日报】《以“三优一满意”专项行动为抓手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构建优质医疗服务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8-14阅读次数:13

本报记者 薛诚 通讯员 钱小蔷 孙卉

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下称“江大附院”)门诊大厅,患者李女士仅用10分钟便完成门诊缴费、发票打印和检查预约。她感慨:“过去看病像‘折返跑’,现在一个窗口全搞定!”

这一变化,源于该院“三优一满意”专项行动中推出的“一窗通办”服务。作为连续获评国家卫生健康委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群众满意的医疗机构等荣誉称号的公立医院,近年来,江大附院紧扣“医疗优质、服务优良、流程优化、群众满意”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全体医护人员用扎实技术与暖心服务,不断书写医疗为民新答卷。

专业深耕,守护生命防线

“通过机器人辅助手术,能够实现更小切口、更精准的操作,从而减少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和并发症风险。”泌尿外科主任陈兵海操控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为一名肾肿瘤患者实施精准切除手术。今年以来,该院机器人手术数量不断攀升,现已涵盖泌尿外科、普外科等多个领域,带领外科手术迈进精准微创新时代。

精准微创的理念同样在骨科领域结出硕果。近日举办的全国脊柱微创技术峰会上,该院脊柱外科主任李大鹏发布全新骨科微创手术方法“UNS下保留黄韧带纤维环手工缝合术”,具有创伤小、损伤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势。作为全省率先应用相关技术的骨科学科带头人,目前,李大鹏团队正与昆明医科大学合作,推动新技术惠及更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当生命面临急危重症的严峻考验时,医院的快速响应能力成为关键防线。今年7月,外院一名患者突发心肌梗死,江大附院急诊内科ECMO团队携带“救命神器”紧急奔赴患者所在医院,成功实施高难度院外ECMO置管,打通生命通道,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窗”,患者最终转危为安。自成立ECMO团队以来,该院不断突破传统抢救的时空限制,建立ECMO区域协同模式,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注射消融术在肺癌中的应用”等24个项目获2025年镇江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项目,居全市医疗机构首位。

智慧破壁,优化就医流程

“多亏内分泌科的远程监护,我才能顺利手术!”结直肠外科患者夏奶奶因血糖超标无法手术,在“虚拟病房”医护团队的精准调控下,3天内血糖达标。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杨玲介绍,这一创新模式,将全院住院患者的血糖数据实时监控,内分泌科医生可远程指导非专科科室进行血糖管理,打破传统科室壁垒。

为更好地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医院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就医服务升级,将出院结算窗口“搬到”病区护士站,为住院患者打造“最后一米”的暖心出院结算新模式。截至目前,床旁结算率已超60%。

该院还打破传统的门诊时间限制,开设“全时空”门诊,通过互联网医院自主排班,随时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加号挂号、在线咨询、复诊续方等服务,实现医患之间无缝对接和高效互动。

以“数据跑”替代“患者跑”,医院依次上线超声、内镜(胃镜)、CT、肺功能、核磁共振等项目的智能化预约,实现从缴费到检查的全流程智能化闭环管理。

服务升温,破解民生痛点

来自大连的李女士带着在镇江读书的女儿王雯(化名)前来求医,面对病因不明的肝功能损伤,消化内科副主任王志化在满床状态下积极协调,安排其入住联合病区;当孩子高烧反复不退,中医科医生刘承东顶着寒风、半小时内赶到医院为其进行针灸治疗;面对治疗中的种种不便,护士长张文华带领团队耐心细致地解决……康复后,母女专程从老家飞越千里送来锦旗:“是你们让异乡人有了‘医’靠!”

聚焦患者日常就医的“烦心事”,医院积极破解停车难问题,目前,正抓紧建设一座智慧型自走式停车楼,建成后将新增车位700余个,有效缓解停车压力。同时,医院还通过对院区绿化景观进行升级美化、增设休闲区域等,着力为患者营造更舒适、温馨的诊疗环境。

从便捷高效的“一窗通办”“虚拟病房”,到智能贴心的AI陪诊、机器人手术,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以“三优一满意”专项行动为抓手,把创新医疗技术作为提升新质生产力的突破点,把提升医疗能级作为打造高品质服务的支撑点,把促进便民惠民作为彰显医院公益性的落脚点,全力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江大附院全体医护正以“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为指引,用智慧与汗水书写守护生命的崭新篇章!

以“三优一满意”专项行动为抓手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构建优质医疗服务新生态8.14(新华日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