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媒体聚焦

【京江晚报】《仁心精术铸医魂 生命之光守安康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医师节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25-08-18阅读次数:21

本报记者 杨泠

本报通讯员 钱小蔷 孙卉

当医师节的晨曦映照诊室,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的医者们早已在守护生命的岗位上奔忙。他们以“仁心”为根基,以“精术”为锋芒,在救死扶伤的征途上践行着崇高的誓言。

无论是各学科团队借助ECMO、达芬奇机器人、全飞秒激光等尖端技术挑战极限、创造奇迹,还是以高难度四级手术托起生命的希望——这一切,都闪耀着医者仁心的光辉与科技赋能的磅礴力量。在这里,仁心与精术交织,共同点亮无数生命的希望之光。

仁心仁术筑起生命防线

在守护生命的战线上,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两位获得殊荣的医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钱华与镇江市劳动模范尹江涛,以数十载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仁心仁术”的深刻内涵。

扎根中医临床34年,钱华将“医者仁心”奉为座右铭。诊室外焦急等待的患者总能听到她温和地回应:“给您加个号,请稍等。”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延迟下班成为常态。在钱华看来,那些远道而来者的信任目光,值得用更多时间去回应。

在专业领域,她精研经典,守正创新:针对困扰患者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她创立独特经验方剂,曾助一位辗转求医3年的患者重获健康,6年未复发;面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古籍未载之疾,她大胆创制“清热化湿益气活血方”,提出“益肾和血调周法”,科研成果惠泽临床。

作为学科带头人,钱华倾力打造老中青三代传承梯队,带领团队获评“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江苏省重点专科”,并于2021年获批“镇江市中医妇科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她常说:“让中医药惠及更多人,是我们这代医者的使命。”

“ECMO上机,立即!”今年春节假期的一天深夜,尹江涛果断的命令划破ICU的宁静。扬中患者老朱心跳骤停,他与团队争分夺秒建立体外生命支持。但这仅是开始——连续7天守候中,他敏锐捕捉到尿量锐减的异常,联合泌尿外科及时植入支架,化解了二次危机。这样的生死逆转,在尹江涛16年重症医学科生涯中已成日常,他说:“当患者眼里的绝望转为希望,便是医者最珍贵的勋章。”

从武汉抗疫前线到紧急驰援新疆,这位生命防线的守护者始终冲锋在前。面对腹腔高压患者的通气困境,他创新“压力调整容量控制通气法”;为突破枸橼酸抗凝技术应用瓶颈,带领团队百日攻坚。十余篇SCI论文背后,是临床难题向科研课题的智慧转化。“冰冷的仪器需要滚烫的医心温暖。”尹江涛开创的“三维教学法”,已培养出十余名省级ECMO技能大赛冠军,构建起强大的生命守护梯队。

在钱华与尹江涛身后,是蓬勃发展的学科团队。中医内科近三年引进3名博士人才,形成老中青有机传承;重症医学科ECMO抢救成功率稳居全省前列。更可贵的是,他们以身作则,营造风清气正氛围,将“廉洁行医”与“精研医术”的信念深植团队基因,让仁心仁术之火在传承中愈发明亮。

技术之翼托起生命之光

无影灯下,是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各医疗团队无声却壮阔的战场。在这里,尖端科技被赋予温度,成为守护生命之盾,是多个学科团队协同作战、挑战医学极限的利刃。

重症监护室中,ECMO团队为一名65岁心跳骤停患者紧急启动了“VA-ECMO联合CRRT”救治。随着血液成功氧合回输,患者生命体征恢复。这已是该团队一个月内利用ECMO技术赢下的第3场生死竞速。此前,他们分别成功救治了一名需ECMO联合IABP支持14天的42岁心源性休克患者和一名70岁严重呼吸衰竭患者。ECMO团队带头人尹江涛深知其核心价值:“这不是魔术,而是为衰竭器官争取宝贵时间的生命桥梁。”据了解,自2019年团队组建以来,这项顶尖生命支持技术已成功挽救十余名危重患者。

泌尿外科手术室内,达芬奇机器人四支钛合金机械臂静待指令。面对一位右肾巨大肿瘤伴下腔静脉癌栓、双肺转移的61岁危重患者,传统大开腹手术风险极高。泌尿外科周留正团队凭借丰富经验与对技术的精准驾驭,选择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的高难度根治性切除及癌栓切取术。在毫米级的血管壁上,机械臂稳定而精准地剥离致命癌栓,完整移除被肿瘤盘踞的肾脏。几乎同期,另一名左肾巨大侵袭性肿瘤患者也受益于此技术。团队在3D高清视野下精细操作,成功切除重达1公斤的肿瘤,完好保留肾上腺等重要结构,以微小的创口换来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与功能的最大保留。技术奇迹背后,是周留正团队对适应症的严谨研判、术中毫米级的精准协作与术后无微不至的联合监护。

眼科诊室中,新启用的全飞秒激光设备正悄然改变近视患者的视界。对于户外工作者张先生,以及渴望加入警营与军营的两位年轻人,短短23秒的激光扫描,10分钟改写视觉命运的手术,为他们挣脱了镜片的束缚。然而,清晰视界的“馈赠”绝非随意,眼科钱汉良团队严格执行十几项术前检查,将精准的边界意识视为技术时代的核心责任——角膜过薄、度数超高、眼底隐患者,都会被温和而坚定地按下暂停键。钱汉良团队始终强调:“技术再精进,也替代不了对人的关怀和专业的判断。”他们赋予患者的不只是当下的清晰视力,更是“好视力,需一生守护”的自觉,这份对“治愈”的深层理解,体现了技术之上的人文高度。

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ECMO、达芬奇机器人、全飞秒激光等前沿技术,已深度融入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体系。它们不仅是闪耀的科技之光,更是由无数专业之手共同锻造的生命之翼。当危重患者破碎的呼吸重新连贯,当微创手术后的患者重获健康,当模糊的视野瞬间清晰——监护仪上重新跃动的曲线,患者眼中焕发的光彩,正是医者群体在医师节之际,献给生命最深沉、最动人的礼赞。

手术量里的生命重量

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导向下,四级手术量已成为衡量医院疑难重症救治能力的重要指标。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以“三优一满意”行动为纲,将提升四级手术能力作为核心突破点:机器人手术突破百例,ECMO技术常态化运行,飞秒手术精准开展……这些高难度技术背后,是考核要求与生命重托的双重答卷。

这些跳动的手术数字,不仅是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年度手术之星”的勋章,更是每一例高难度手术背后,技术与生命的双重奔赴。

“四级手术量是衡量医院解决疑难危重疾病能力的重要标尺。”医院管理者深知其重。在“三优一满意”专项行动引领下,江大附院将考核要求化为自我革新的动力:胸心外科医生突破技术禁区,成功完成高风险的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和人工心脏植入;脊柱外科严望军专家工作室挑战骶骨肿瘤切除术,为患者抢回行走自由……

当机器人手术突破百例,飞秒激光精准切削近视患者的角膜,这些“高精尖”技术清单,正是四级手术能力最直观的注脚。而日间治疗中心半年收治超千人,推动医院四级手术占比突破35%的成绩单背后,是医疗资源高效运转的智慧——让有限的床位,留给最复杂的手术、最危重的生命。

眼科朱荣刚完成手术,他的眼镜片后,目光锁定的常是比发丝更脆弱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管。从援非医疗时让失明10年的老人重见孙女笑脸,到为家乡九旬老人剥离成熟期白内障,当术后患者颤抖的手指终于清晰比出“V”字,上万台手术积累的本能,此刻化为驱散黑暗的光。

“何医生造的瘘,是孩子的命啊!”肾内科诊室里,一位父亲攥着孩子臂弯处搏动的人工血管哽咽着说。何建强一年搭建数百条血管通路。他在毫米级血管上架设“生命之桥”,开创的枸橼酸抗凝技术,为血管条件极差的血透患者推开绝望中的生门。

耳鼻喉科陆汉强在听觉的微观世界展开无声战役。喉癌激光手术中,比发丝更细的光束既要剿灭肿瘤,又需守护声带的震颤。当一位术后恢复歌唱能力的教师送来锦旗,他却更珍视耳鸣老人的那句:“医生,昨晚我第一次听到了‘安静’。”

江大附院深知,若没有制度的温度托底,四级手术量的攀升可能沦为冰冷指标。每天,医务处联合医疗总值班穿梭于病区间,对18项核心医疗制度进行检查;病历质控专家每周两次审阅运行病历,形成从督查到整改的闭环。当脊柱外科挑战高难度骶骨肿瘤切除时,新技术绩效奖励当月便发放至团队——既要医生敢闯技术“无人区”,也要让创新者无后顾之忧。

流程优化则为医生争取更多救治时间:“全时空门诊”覆盖所有科室,检查智能预约将患者平均等待时间压缩至18.2分钟;即将上线的AI智能陪诊系统,将贯穿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床旁结算率超60%、志愿者服务累计3000余小时……这些“看不见”的支撑,让医生得以专注于无影灯下的战场。

医师节前夕,江大附院每位医生依旧步履匆匆。当高质量发展与无影灯下的汗水交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正以精进之术与仁爱之心,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使命。

仁心精术铸医魂 生命之光守安康——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医师节特别报道8.18(京江晚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