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科普-常见病预防与保健

如何预防肝癌?这些“知识点”要了解

发布时间:2025-04-30阅读次数:470

本报通讯员  钱小蔷 孙卉

本报记者  杨泠

如何科学防治肝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戴春华结合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普及肝癌防治相关知识。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长期损伤肝脏细胞,逐渐发展成肝硬化,最终可能引发肝癌。我国肝癌患者中约 80% 与乙肝有关,乙肝患者一定要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同时每3~6个月进行甲胎蛋白和肝脏彩超的筛查,这样可以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

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脂肪堆积和炎症,长期可引发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的肝脏修复能力下降,细胞癌变概率显著升高,戒酒能有效减缓病情进展。

黄曲霉毒素常见于发霉的花生、玉米等谷物中,毒性极强。长期摄入会破坏肝细胞DNA,诱发基因突变,即使没有肝硬化也可能致癌。不食用霉变的食物是关键预防措施。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问题相关,肝细胞长期脂肪浸润会导致慢性炎症和纤维化。随着人口肥胖率上升,这类肝癌比例逐年增加,控制体重、调节代谢至关重要。

直系亲属有肝癌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4倍,可能与遗传易感基因和相似生活环境有关。此类高危人群应加强肝功能检查和早期筛查。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肝癌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疫苗通过预防乙肝感染,减少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发生,从而降低肝癌风险,尤其对未感染人群效果显著。

所有新生儿应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出生24小时内完成第一针,可高效阻断母婴传播。母亲携带乙肝病毒的新生儿更需及时接种,避免感染。

通过广泛接种疫苗减少乙肝感染率,可整体降低肝癌发病率。需重点落实新生儿和高危人群接种,强化全民肝癌预防意识。

乙肝病毒活跃复制(如HBV DNA 阳性)的患者,尤其是已出现肝硬化或病毒量极高的人群,肝癌风险更高。及时用药可有效控制病毒,延缓肝病恶化,使肝癌风险降低50%~70%。

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或合并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肝癌风险成倍增加。这类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并每3~6个月通过超声、甲胎蛋白等检查监测肝脏状况,早发现癌变。

生活中哪些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肝癌?

霉变的花生、玉米等食物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是明确的肝癌致癌物,哪怕高温烹饪也无法分解。做饭前要检查粮食是否有霉斑,发苦的坚果要立即吐掉,避免毒素长期损伤肝脏。

酒精90%由肝脏代谢,长期饮酒会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男性每日酒精量应≤25克(约1两白酒),女性减半,慢性肝病患者需完全戒酒。

新鲜蔬果富含抗氧化物质,能中和损害肝细胞的自由基。而高盐食物会加重肝腹水,高糖高脂饮食易引发脂肪肝,这些都会增加肝癌发生风险。建议每天吃够 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

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能为肝细胞再生提供原料。肝硬化患者每天需1.2~1.5克/千克体重的蛋白质,但肝性脑病发作期要遵医嘱调整,避免诱发昏迷。

很多中药、保健品和止痛药都需肝脏代谢,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引发药物性肝损伤。慢性病患者需定期检测肝功能,避免自行服用成分不明的偏方或营养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