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却超标,是咋回事?
本报通讯员 孙卉
本报记者 古瑾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在日常体检中,很多人只关注空腹血糖,却忽视了餐后两小时血糖。江大附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赵丽提醒,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都很重要,因为它俩的作用不一样。
什么是空腹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引发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避免这一“甜蜜陷阱”,不少人已将空腹血糖监测纳入体检的“必选项”。
赵丽解释,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8小时未进食的情况下测量的血糖,可直观地看出人体基础状态的血糖水平。一般来说,空腹血糖<6.1mmol/L是正常血糖;6.1mmol/L至7.0mmol/L之间为空腹血糖受损;≥7.0mmol/L则可提示糖尿病,需结合其他指标做进一步诊断。
然而,空腹血糖正常并不代表血糖代谢完全正常。赵丽提醒,有不少早期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测空腹血糖是正常的,测餐后2小时血糖却出了问题。这类患者如果仅依赖空腹血糖检测,很容易被漏诊。
什么是
餐后两小时血糖
餐后两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两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反映的是人体在进食后血糖的调节能力。若胰岛细胞的储备功能良好,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作用敏感,无胰岛素抵抗现象,则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应下降为正常值域;但若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餐后血糖就会显著升高。
赵丽介绍,正常情况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应<7.8mmol/L;7.8mmol/L至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降低;若≥11.1mmol/L则提示为糖尿病。
为什么要监测
餐后两小时血糖
1.及早诊断病情。测量餐后两小时血糖可及早发现胰岛β细胞受损情况,延缓或阻止发展成2型糖尿病。
2.预防并发症。长期餐后高血糖容易诱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眼底视网膜变性、糖尿病肾病等。
3.调整用药与饮食。通过监测餐后两小时血糖可评估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为用药提供依据。餐后血糖也是衡量糖尿病人饮食搭配及进食量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
赵丽提醒,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人群,在做好空腹血糖监测的同时应尤其关注餐后血糖的变化,一旦血糖值偏高,需及时来院就诊。此外,临床上常用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可以全面评估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帮助早期发现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如何控制餐后血糖
1.合理饮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蛋白质等,控制糖分和盐分的摄入。
2.调整进食顺序。先喝汤,然后吃非淀粉类蔬菜,再吃蛋白质类食物,最后吃主食,水果放在两餐之间吃,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餐后血糖快速飙升。
3.适当运动。餐后半小时,不要坐下,可以站立、散步或做点轻体力家务活;餐后1小时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同时适当结合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4.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保持好心情,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