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沟通 促反思 提水平 江大附院泗阳省级巡回医疗小组开展叙事医学讨论会
巡回医疗小组深入基层医疗机构,送去的不仅是优质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还有感同身受的理解与温情。近日,我院2025年泗阳省级巡回医疗小组在驻地开展叙事医学讨论会,四位不同临床科室的医生通过分享巡回医疗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剖析基层医疗的现实困境,凝聚未来行动共识。
叙事医学是由美国大学学者于2001年提出的医学概念,主张通过倾听、理解患者疾病故事改善医疗实践,使临床医学更具温度。2006年,中国期刊首次引入该概念。
此次讨论会上,消化内科倪鑫、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朦、心内科孙侠、口腔科沈树玲四位医生从各自专业角度,分享了他们在巡回医疗期间深受触动的案例与反思。
在泗阳,有一名15岁的遗传性肌无力患者,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用轮椅推了数里路前来求医。面对目前医学无法根治的基因缺陷患者,沈树玲陷入沉思:“当临床技术到达边界时,医生的角色是什么?”后来,当她看到医疗队队长、老年病科医生侯莉为男孩联系当地政府和残联,积极搭建援助桥梁时,沈树玲的疑惑随之解开:“医学的终点不一定是治愈,而是关怀与赋能,尤其是在慢性致残性疾病管理中,我们需要关注患者的社会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
孙侠在当地参与的一次胃镜检查经历令他警醒:“医疗是团队协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成为‘阿喀琉斯之踵’。”孙侠非常重视“三基三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的培养,因为“这是医疗安全的生命线,提升基层能力,就要从最基础、最常规技术的规范化培训抓起”。
周朦在一次查房时,发现许多慢阻肺患者症状控制不佳,多番了解后得知,其核心问题在于基层医院用药储备不足、患者对基础吸入装置的认识普遍不足、基层医生对患者的有效指导不足。
面对基层诊疗工作中暴露出的三个“不足”,周朦深有感触:如果临床指南不能落到实处,就无法真正帮助针对的患者人群。周朦表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帮扶工作的重点要从‘讲什么病用什么药’深入到‘如何确保用对药’的层面,推行‘精准的基层医疗’,以确保每一项基础技能都能被掌握和正确执行。”
倪鑫的分享内容与当地消化道疾病有关。倪鑫关注到,泗阳地区有饮酒风俗,高发胃食管反流病,许多患者长期忍受症状,但基层诊疗多停留在对症开药,缺乏系统问诊、生活方式干预、随访管理和对癌前病变的筛查意识,反映出“重治疗、轻预防、缺管理”的普遍现象。在倪鑫看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慢性病才是基层医疗的“大头”,因此,帮助基层建立慢性病管理思维和简易随访体系至关重要。
四个故事,从医学人文到医疗技术,从慢性病管理到疾病预防,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基层医疗生态图。分享结束后,医疗小组深入讨论,形成了明确的行动共识与建议。
“叙事医学讨论会相当于医疗小组的‘加油站’和‘校准仪’,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从患者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与智慧。”侯莉表示,医疗小组将常态化开展叙事医学讨论会,把思考转化为持续的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有温度、更全面的医疗服务,为提升基层医疗质量贡献更坚实的力量。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