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团队在全市率先开展改良前盆底重建术
对女性朋友来说,掉肉通常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但徐阿姨(化名)却经历了一次恐惧不安的“掉肉”。一年前,徐阿姨的下体突然脱出一块肉疙瘩,躺一会又缩回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脱出的肉疙瘩越来越大,给日常起居、社交造成了诸多不便,这种难以言说的痛苦,让她身心俱疲。直到今年6月,脱出的肉疙瘩再也缩不回去了,徐阿姨才赶紧来到我院妇科求助,医生告诉她之所以会“掉肉”,是因为盆底遭遇了“塌方”,这不是什么罕见病症,很多女性都因此中招。
走着走着掉出块肉
是盆底发生了“塌方”
退休后的徐阿姨,买菜做饭、逛街遛弯、偶尔跳跳广场舞,日子一直过得挺舒心。但从去年开始,一直顺遂的生活轨迹突然发生改变。
“走路走的好好的,下面突然掉了个东西出来,吓得心惊肉跳的。”据徐阿姨自述,一年前,阴道口毫无征兆地掉出一个肉疙瘩,回家躺了一会,又缩回去了。但自打那时起,肉疙瘩时不时就会掉出来,而且体积越来越大,走路时来回摩擦的疼痛和尴尬让她备受煎熬,想求助却又觉得难以启齿,原本开朗的她很快变得郁郁寡欢。
直到今年6月,掉出来的肉疙瘩怎么也回不去了,徐阿姨才来到我院妇科就诊。查体及相关检查结果提示,阴道前壁脱垂III度,阴道后壁脱垂I度,子宫脱垂I度。那个掉出阴道口的肉疙瘩,其实是脱垂的阴道前壁。
“临床上,我们接诊的类似病例其实并不少,很多患者都是羞于就诊,拖到迫不得已才来医院。”我院妇科主任方杰博士介绍,这种盆腔脏器脱出阴道口的情形就是盆腔器官脱垂,多见于多孕、多产及50岁以上女性。
为什么会发生脱垂呢?方主任打了一个比方,女性盆腔底部的肌肉(简称盆底肌)就像一张弹簧床,支撑着盆腔的脏器,如膀胱、子宫、直肠。当盆底肌受损后,就像发生了“塌方”,盆腔器官就会脱出于阴道内或阴道外,主要包括阴道前壁脱垂(膀胱脱垂)、阴道后壁脱垂(直肠脱垂)、子宫脱垂等。
解锁2.0升级版术式
打造更稳固盆底“地基”
脱垂的器官还能再回去吗?方主任解释,对于轻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可以通过盆底功能锻炼及生活方式干预达到改善病情的效果,而对于中度至重度脱垂者,微创手术是首选措施。
徐阿姨已属于重度脱垂,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应用较多的术式主要包括自体组织修复术、经阴道网片植入术和骶棘韧带悬吊术。这三种术式的局限性比较多,如术后无法为中、后盆腔提供足够支持,有新发顶端、后壁脱垂风险,对侧代偿性膨出,网片侵蚀,疼痛综合征,性交痛等。
为了规避传统术式的短板,今年,我院已经在镇江率先开展2.0版本的新术式——“改良前盆底重建术”。相较于1.0基础款术式,2.0升级版术式有哪些技术上的突破?
手术路径得到优化:改良穿刺点设计,将经典1+2号穿刺点改为1+3号穿刺点,3号穿刺点的网片锚定于骶棘韧带中段,使网片平铺于膀胱阴道间隙,纠正阴道轴向和减少复发率。
深钩穿刺器结合指套挂线法:减少器械对肌肉、筋膜、神经及血管的损伤,避免缝线滑脱,更加简单高效。
宫颈穹隆化结合自裁网片:宫颈穹隆化可保留子宫完整性,有效减少损伤,减少网片暴露;自裁网片可根据术中情况自由调节张力,降低术后疼痛和复发率。
近日,妇科方杰主任、赵静副主任带领团队为徐阿姨实施了改良前盆底重建术,恼人的肉疙瘩终于回归原位,尴尬和疼痛一扫而空,术后第六天即康复出院。
不想盆底肌垮掉
从以下几点主动预防
很多人看完徐阿姨的病例,可能会觉得盆腔脏器脱垂是个“小众”疾病,只有上了年纪的女性才会中招,但其实,该病发病率并不低,且不局限于老年女性,有些患者甚至只有二三十岁。
导致盆腔脏器脱垂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妊娠与分娩:阴道分娩、多次分娩是导致盆底脱垂的主要原因;
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逐渐下降,导致盆底肌肉和筋膜组织萎缩、变薄,失去弹性,从而增加盆底脱垂的风险;
腹压增加:长期慢性咳嗽、便秘、肥胖、重体力劳动等,都会使腹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对盆底组织产生持续的向下压力,易引发盆底脱垂。
针对以上高危因素,我们能做的有效预防手段包括合理控制体重、避免产后过早从事重体力的活动、减少可能增加腹压的因素(长期便秘和慢性咳嗽者及时就诊)、预防性的进行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
方主任希望更多的女性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盆腔脏器脱垂,有症状时不要讳疾忌医,应积极寻求治疗,同时要重视盆底肌锻炼,学会主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