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晚报】《手术病理报告 为啥不是“立等可取”?》
病理科医生被称为“医生的医生”,他们出具的报告,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判决书”,它一锤定音,决定着患者的治疗走向。令很多患者不解的是,为什么出一份病理报告需要那么长时间?其实,出病理报告是一项严谨、周密的工作,可不只是把切下来的“肉”,放在显微镜下看看就行,其背后步骤多多,讲究更多。
位于江大附院医技楼4楼的病理科,是患者几乎不会接触到的地方,每天近200份标本从医院各处送达至此,等待医生的“断案”。
“我们是疾病的最终诊断者,是临床医生的咨询者与合作者。”病理科副主任龙卫国介绍,小到消化内镜取出的活检组织块,大到手术中切除的整个器官,都要在病理科经历层层严格、复杂的程序,最终才能落到纸上,形成一份诊断的“金标准”。
以一份手术标本为例,当手术室的标本送至病理科,技术人员会立刻核对病人信息及标本,并进行登记编号。但这些标本并不能立即处置,它们需要在福尔马林等固定液中浸泡12小时左右。如果固定不充分,细胞就会自溶。
接下来就是取材。医生需要检查标本的整体情况,从中挑选出最具价值的部分,切取成大约2×1.5×0.3厘米的组织块。千万别小瞧取材这个步骤,如果怀疑恶性肿瘤,医生还要注意留取切缘部分,只有切缘部分病理结果为阴性,才能判断肿瘤切除彻底。
取材后的标本会放入专门的小盒子,叫做“包埋盒”。标本先进行脱水处理,再包埋,做成蜡块。包埋也是非常讲究的,必须要保证包埋面正确、包埋组织完整,是个非常考验技术和经验的工作。
切片第一步,要把蜡片冻一冻,以方便切割,然后就是连续切片,合格的切片一般在3微米左右,这薄如蝉翼的切片会被轻轻摊片于水中,然后选取无污染、无皱褶的那一片,裱在玻璃载玻片上,放在专门的机器中把水烤干,也就是干片。
上一步切片得到的是一张没有颜色的“白片”,并不好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候就需要给它们加点颜色,即染色。医生将玻璃载玻片放入自动染色机中,大约两小时后,就能完成染色了。染色后还需要进行封片处理,才能放置到显微镜下观察。
完成前面复杂的工序,终于进入到最后也是难度最高的步骤——诊断。为了保证诊断报告的准确性,初诊医师阅片后还需经过复诊医师再次阅片复核,如遇到疑难复杂病例,还需进行科室会诊讨论。层层把关,才能出具一张严谨、准确的病理报告。
有人会问,那所有的标本都做冰冻快速病理就是了,为什么还要做常规石蜡切片呢?这是因为,术中冰冻快速病理诊断实质为“急诊病理诊断”,目的主要是为了在术中确定病变的良恶性,如在乳腺肿瘤切除术中,判断肿瘤性质,以决定要不要进一步扩大切除范围。术中冰冻是为了保证速度,往往一处检查部位通常只取1-2块标本制片,并不能表达全貌。此外,冰冻切片的制作方式较为简略,还会导致镜下形态存在一些假象。因此,术中冰冻快速病理仅仅是一个粗略的判断,最为准确的仍然是常规病理。
在江大附院病理科,所有标本的保存时间是30年。为什么要保存这么久?龙卫国说,比如肿瘤切除术后疑似复发,就可以将新发病灶与原始病灶进行对比,以判断是转移灶或新发灶。另外,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者还可以随时调阅标本,以寻找最新的治疗手段。
作为幕后英雄,病理科医生的责任重大,每一份从他们手中发出的报告,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他们如隐形超人般守护着患者健康。(钱小蔷 孙卉 杨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