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媒体聚焦

【镇江日报】《提高睡眠质量 实现“一夜安睡”在麻醉科找到“助眠”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5-03-19阅读次数:326

       本报记者 杨泠

  本报通讯员 钱小蔷 孙卉

  入睡难、容易醒,醒后与天花板“相顾无言”到天明……20多年来,市民刘先生一直被睡眠障碍困扰。就在不久前,他来到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在接受麻醉睡眠治疗后,感受到了明显效果,治疗当晚便“睡了个好觉”。

  作为全市首家以麻醉学理念为主导、治疗失眠问题的门诊,江大附院麻醉睡眠治疗门诊开诊半个多月以来,通过打出“超声引导下颈星状神经节阻滞+迷走神经非侵入性调控技术+行为认知疗法”在内的“治疗组合拳”,帮助就诊者实现“一夜安睡”的心愿。

  麻醉治疗后,他终于睡了个好觉

  难入睡、睡不深、醒得早……这些睡眠问题令人痛苦不堪。《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64%的居民正在面临睡眠质量欠佳的困扰,59%的人存在失眠症状,完全无睡眠障碍的人群仅占19%。今年60岁的刘先生,便是“失眠大军”中的一员。

  每当夜深人静时,刘先生都会进入“入睡困难”模式,戴耳塞、数羊、吃安眠药……为了能睡个好觉,刘先生将能用的方法都试遍了,却不大奏效。长期失眠,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受影响。

  听说江大附院新开设了麻醉睡眠治疗门诊,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进了门诊。

  当天坐诊的是麻醉科主治医师章洁。在沟通病情过程中,她了解到,刘先生已有20多年的失眠史,目前正在服用两种镇静催眠药,但效果欠佳。在详细了解了刘先生的病情及生活习惯后,章洁对其睡眠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认为他属于顽固性失眠,可以尝试通过麻醉睡眠疗法改善病情。

  截至采访时,刘先生一共接受了6次治疗,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3月15日,在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蒋鹏电话回访时,刘先生表示,前一晚的睡眠时间已经达到7个小时,而且“不但能睡着、夜醒次数减少,睡眠质量也好多了”。

  用核心技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蒋鹏介绍说,麻醉睡眠疗法包括睡眠认知行为疗法、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迷走神经非侵入性调控技术、穴位刺激疗法等。其中,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为核心技术。

  星状神经节是颈部交感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颈根部,外形酷似星星,主要支配头、颈、上肢和上胸部的交感神经功能。颈星状神经节阻滞,就是在超声引导下,将少量麻醉药物注射至相应神经节周围,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缓解焦虑和应激,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血液循环和抗炎,起到综合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有临床数据显示,该疗法对失眠症有效率达50%-90%。

  3月15日上午,章洁就为一名符合治疗条件的50岁男性患者开展麻醉睡眠治疗,先用超声探头找到患者右侧颈部星状神经节,随后准确定位、进针,治疗过程仅用几分钟。

  不过,章洁也告诉这名患者,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治疗也绝非“打一针”那么简单。在留观的30分钟时间里,医护人员还对这名患者进行了电针刺激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以纠正他对于睡眠的不正确认知和生活中的不良睡眠习惯。

  从“幕后”到“诊室”,麻醉学科诊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麻醉睡眠治疗门诊,有一些患者在咨询时,会捎带一句:“麻醉会不会有副作用和药物依赖?”蒋鹏表示,麻醉睡眠治疗的目标是通过麻醉学的原理和技术,帮助那些经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顽固性失眠患者,调整睡眠结构、恢复自然睡眠节律,还可以大幅减少直至完全戒停安眠药物,让自然的睡眠状态重新回归。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当月的最后一周为“中国麻醉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学科的诊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深化,从无痛胃肠镜、无痛分娩镇痛、癌痛诊疗,到如今的睡眠障碍治疗,都离不开麻醉医师,这一群体,也由“幕后”转至“诊室”,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提高睡眠质量 实现“一夜安睡”在麻醉科找到“助眠”新方法3.1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