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晚报】《女子日常听力未见明显下降,却被查出听力问题 警惕!有一种听力损失会“隐形”》
本报记者 杨泠
本报通讯员 钱小蔷 孙卉
与人交谈时,听不清对方的声音,抑或被人“吐槽”说话声太大……这些都是常见的听力损失的表现。其实,听力损失症状并不局限于“听不见”“听不清”。医生提醒,除了听力明显下降,隐形听力损失也需引起重视,如果持续出现耳鸣、耳闷、头昏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必要时接受听力检查,一旦确诊,接受规范治疗。
女子连日耳鸣
源头竟是听力损失
30多岁的周女士(化名)接连数日出现耳鸣症状,不堪其扰的她来到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经过专科检查,医生排除了可能引起耳鸣的中耳炎、鼓膜炎等可能性,初步判断为听力问题。
对于医生的判断,周女士起初还有些纳闷,在她看来,自己对于外界声音的感知并没有明显下降,怎么就听力有问题呢?不过,随后的听力检查结果,证实了医生的判断——周女士为低频听力受损。
所幸就诊及时,周女士在接受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耳鼓室内注射、溶栓、高压氧等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低频听力从40至50分贝提高至25分贝之内。
听力损失也会“隐形”
听得见不等于听力正常
“人的听力损失包括很多种,隐形听力损失便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为无法听清特定频率的声音和言语识别率下降。”江大附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陆汉强解释说,人的听力范围通常在20至20000赫兹,声强级范围在0至120分贝。其中,日常交谈的频率在500至3000赫兹。
在临床上,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现听力损失:其一是主观听力检查,比如纯音测听;其二是客观听力检查,比如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等。目前,医院纯音测听测得的频率范围普遍在125至8000赫兹,基本涵盖了人耳的主要听觉范围。可是仍有部分听力损失患者,虽然纯音测听结果显示正常,但其听阈不在设备可测得范围内,加之听力损失不大,因此难以被发现。
既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是否就可以无视隐形听力损失呢?对此,陆汉强表示,听力损失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听力损失频率可能从高频逐步到语频,再到低频,最后进展到全频段,造成言语识别率下降,同时伴有耳鸣、耳闷等症状。
多留一份关心给听力
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既然隐形听力损失不易被察觉,那么有哪些信号可以提示人们及早识别呢?
陆汉强说,虽然隐形听力损失病如其名,早期不易被察觉,但只要患者多留心自己的听力健康,是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
“人内耳的毛细胞可以起到感应声音的作用,毛细胞在损坏的过程中,不仅会导致听力损失,还会伴有其他症状,比如耳鸣、耳闷、头昏、头重等,如果持续出现这些症状,在排除耳道、耳神经方面的疾病后,需考虑隐形听力损失可能。”结合今年“全国爱耳日”主题“健康聆听,无碍沟通”,陆汉强表示,从耳健康角度,要做到正常聆听和沟通,平时必须做好听力损失的预防和保健。
据悉,江大附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全年门诊量在60000至70000人次,其中听力损失患者占比约20%。患者人群虽然以听力退化的中老年人为主,但近年来突发性耳聋青少年患者的增多,令医生痛心不已。陆汉强分析原因,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比如长时间使用耳机听音量很大的音乐,在噪声巨大的环境中工作生活,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均可能诱发听力损失。因此从这些可控因素入手,陆汉强建议,平时尽可能不用耳机,如果必须使用,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耳机音量不要超过总音量的60%。此外,尽量避免身处噪声环境。一旦出现听觉问题及时就诊,仍是听觉保护最主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