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一抹“绿光”指引,提升肝癌切除术精准度 江大附院肝胆胰脾外科开展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
今日镇江讯(全媒体记者 杨泠 通讯员 钱小蔷 孙卉)日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团队通过一种先进的技术——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为一名肝癌患者更加精准地切除了肿瘤。这一抹“绿光”在为手术医生指明操作方向和范围的同时,也翻开了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的崭新一页。
今年9月,市民周先生(化名)在体检中发现肝占位,经全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肝右叶占位、MT(恶性肿瘤)可能、肝硬化等。为求进一步治疗,周先生来到江大附院肝胆胰脾外科就诊,磁共振及B超检查提示,其肝脏S8、S7、S6段各有一处肿瘤,直径最大达4厘米左右,具备手术指征。
治疗大方向已明确,紧接着,就是手术方案的敲定。
由于肿瘤位置特殊等原因,无法“一刀切”,治疗必须“分步走”。“这三个肿瘤,有一个位置比较深,另两个位于肝脏表面。考虑到血管侵犯范围可能比较大,仅仅进行扩大性切除,无法彻底‘消灭’潜在威胁。而且如果手术创口大,术后对肝功能必定会有影响。”江大附院肝胆胰脾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勇说,考虑到治疗远期效果,经小组讨论后,决定亮出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其“指引”下,先手术切除肝脏表面的两个肿瘤,再经超声引导,用肝癌微波消融术“解决”位置较深、直径7毫米的肿瘤。
张勇介绍,ICG是一种可由750-810纳米外来光激发,发射波长840纳米左右的近红外光,其组织穿透深度为5-10毫米。在人体代谢中,ICG可以通过毛细胆管排泄,高分化肝肿瘤组织能够正常摄取ICG,但无法正常经胆道排泄。因此,可以将ICG形象地理解为手术中的GPS,在合理的药物剂量下,ICG可使肝癌患者体内的肿瘤周围组织荧光显影,起到准确定位、规划切线、发现微小病灶、避免损伤重要管道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更加直观地看到肝癌的位置、大小、边界,利于更精准地切除肿瘤,缩短手术时间,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肝脏组织。
日前,由张勇主刀,为周先生施行“ICG荧光引导下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超声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手术顺利,术中出血极少。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接受进一步综合治疗。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CT检查的普及,更多早期肝部病变被发现,手术医生的目标就是在彻底清除肿瘤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健康的肝部组织,这就对手术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在肝脏肿瘤染色、肝内外胆道显影等方面展现出重要的临床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张勇表示,随着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江大附院肝胆胰脾外科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患者的肝脏功能,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