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科普-常见病预防与保健

宝宝拉不出大便,是攒肚or便秘?

发布时间:2023-01-16阅读次数:751

本报通讯员 孙卉 本报记者 古瑾

许多宝妈都有这样的困惑:宝宝四五天没大便了,正常吗?大便拉得有点干,帮看看正常吗?宝宝几天没有大便,不哭不闹,需要看医生吗?

“攒肚”几乎是每个宝宝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坎,宝妈不能放任不管,也无需过于焦虑,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就能解决宝宝的“大便难题”!

刚出生的宝宝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也不完善,宝宝吃奶后会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排便。所以刚出生的宝宝一吃奶就会排便,有时会边吃边拉,吃得越多,拉得也越多。随着宝宝消化系统的不断完善,对母乳的消化、吸收能力逐渐提高,母乳被充分吸收利用,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量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反射,最终导致“攒肚”的现象。

攒肚or便秘?

“攒肚”一般在宝宝满月后出现,是指宝宝大便规律的改变。宝宝虽然几天才排便一次,但大便是正常的黄色软便,排便时不费劲,也不会出现痛苦的表现,吃喝玩睡不受影响。

而便秘不仅仅是指大便次数减少,更重要的是大便干结、排出困难。宝宝每次排便都很费劲,显得很不舒服、表情很痛苦,最关键的是,排出的大便很干燥,都是一粒一粒的小硬球。有时坚硬的粪便还会擦伤宝宝的肠道黏膜,在大便外粘有血丝。这些与“攒肚”是截然不同的。

宝宝攒肚怎么办?

由于每个宝宝的发育情况不同,“攒肚”持续时间长短也因人而异,只要宝宝能吃能睡能玩,体重增长正常,排便无痛苦不干硬,妈妈们也无需太过紧张。

“攒肚”一般无特殊的干预措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宝宝出现“攒肚”的情况,就表示母乳的喂养量刚好或者是略有不足,所以应及时将宝宝便便的次数调整到理想状态(一般在一天1~2次),以保证宝宝在婴儿期快速新陈代谢的需求。

同时抓住这个时期,培养宝宝良好排便的习惯,这可以很好地预防以后的便秘情况。

娃“攒肚”了,

妈妈该怎么做?

1. 培养宝宝定时排便的习惯

因“攒肚”现象一般在2个月左右开始出现,所以在此时训练宝宝定时大便(如每天早、晚把大便),让宝宝尽早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但如果宝宝不配合,不可勉强。

2. 每天坚持做腹部按摩

用手掌轻轻摩擦宝宝的腹部,以肚脐为中心,由左向右旋转按摩10次,休息5分钟,再按摩10次,反复进行3回。

3. 运动促进肠道蠕动

婴儿被动操、各个月龄宝宝运动训练(翻身抬头、扶坐、爬行等),帮助锻炼腹部肌肉,刺激肠道蠕动。如:宝宝仰卧,抓住宝宝双腿做屈伸运动,即伸一下屈一下,共10次,然后单腿屈伸10次,这样会帮助宝宝肠道蠕动,有利于大便的排出。

4. 适当多喝水

适当补充水分,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喂一些温开水,满6个月后添加辅食就可以彻底解决这种状况了。

5. 增加奶量

适当增加奶量,特别是对于奶量不太够的宝宝:如果宝宝大便减少,体重增加不理想,可能是因为母乳不足引起的,那么妈妈们得想办法提高母乳的质与量,必要时可以采用混合喂养。如果宝宝已经4-6个月了,就可以适当添加一些糊状食物或半固体食物。

6. 按需顺应喂养

哺乳妈妈的饮食需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妈妈排便通畅,宝宝才容易排便。开始添加辅食的宝宝,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食物不要太精细、规避可能的食物过敏源,考虑牛奶蛋白过敏建议更换低敏奶粉等。

7. 刺激肛门排便

如果宝宝5天以上没有排便,老是放屁,必要时刺激肛门排便也是可行的。

提示:宝宝“攒肚”时伴有以下几种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1. 宝宝腹胀、呕吐,精神差。

2. 长期、反复地出现便秘,建议到儿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是否存在先天性巨结肠、肠道神经元发育不良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3. 便便排解后有便血。

家长毕竟不是医生,这么多情况,如何分辨得清呢?这个时候,一定要听从医生给出的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