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核”非彼“核”,核医学检查辐射并不可怕
本报通讯员 孙卉
本报记者 古瑾
一提到“核”,人们往往会想到蘑菇云、核武器,甚至谈“核”色变。不少患者前往核医学科检查前充满了焦虑和恐惧,“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大不大?”“做完检查不能和家人接触吗?”……对此,江大附院核医学科主任毛朝明解释,此“核”非彼“核”,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并不可怕。
核医学是什么
毛朝明介绍,核医学是将微量、“寿命”短的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引入体内,利用核素发出的射线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医学技术,如PET/CT、SPECT显像和核素治疗都属于核医学范畴。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后,射线由体内向外发出,被专用设备检测后生成“功能显像”,可以看到心脏、肝、肾等器官功能以及心肌、大脑等器官里的血流情况等,甚至看得到更深的淋巴、骨头上肿瘤的情况,以此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核医学检查的
“辐射”有多大
很多人听到“辐射”就害怕,其实生活中辐射无处不在:晒太阳,有辐射;水、土壤当中有辐射;吃香蕉、吸烟有辐射;玩手机、看平板、坐飞机有辐射……一般来说,正常人每年受到的天然辐射有效剂量约为3毫希弗(mSv)。
毛朝明介绍,核医学科使用的放射性药物用量严格控制在绝对安全范围之内,大家大可不必因害怕而拒绝检查,否则可能导致疾病延误治疗,其风险远超辐射本身。
以PET/CT检查为例,受检者的受照剂量由放射性药物和CT两部分组成,其中放射性药物辐射有效剂量在4~6mSv;CT是低剂量扫描,有效剂量在6~8mSv,PET/CT与一次胸部增强CT的辐射剂量相当。随着PET技术的发展,灵敏度越来越高,需要注射放射性药物的量越来越低。此外,SPECT全身骨显像和心肌灌注显像的辐射有效剂量约4~6mSv,而肾动态显像、甲状腺显像及唾液腺显像的辐射剂量更低,仅为其的四分之一左右(1~2mSv)。
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认为,在短时间内单次有效剂量低于50mSv或多次有效剂量低于100mSv的医学成像风险极低,甚至检测不到,而常规检查辐射剂量远小于50mSv,因此这些检查产生的辐射剂量是安全的。
核医学检查后的
注意事项
核医学检查所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短,2~3个小时后80%~90%排出体外,检查结束后多喝水、多排尿,能加快放射性药物的排泄。
此外,不少患者做完核医学检查后,为了安全起见,不敢和家人接触。毛朝明解释,接受核医学检查后,受检者可以正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回家,不需要特殊隔离,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因考虑到体内残留的放射性药物,建议受检者24小时内避免近距离、长时间接触婴幼儿和孕妇。
毛朝明表示,正确认识核医学,避免不必要的恐惧,有利于核医学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