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渗漏惹的祸,我院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一日逆转
9个月前,73岁的窦女士因“胸12椎体骨质疏松骨折”在老家某医院接受了骨水泥灌注手术,这个骨水泥可并非我们所说的建筑用水泥,而是一种骨粘固剂,该手术主要应用于老年人骨质疏松引发的脊柱骨折,本以为手术就能解决问题,没想到却进入了痛苦的循环,只要站着就会鞍区麻木、肛门坠涨、右下肢触电样疼痛,没办法只能长期卧床、出门需要坐轮椅。她先后尝试了针灸、理疗等治,疗也跑了省内多家医院诊治,均没有改善。
今年1月,四处求医无果的窦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挂了我院脊柱外科副主任李大鹏博士的专家号。询问病史、查看影像报告后,李主任认为,患者神经损伤症状的主要原因在于“骨水泥”渗漏压迫神经。那么,“骨水泥”为什么会渗漏进椎管里面呢?
李主任解释,“骨水泥”名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由固态的粉剂和液态的单体两部分组成,使用时需将粉剂和单体混合搅拌,这时“骨水泥”的形态是流动的粥样,经过几分钟后,“骨水泥”会慢慢凝固变成坚硬如水泥的固体,医生在治疗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时候,需将“骨水泥”在没有凝固的时候,也就是在短短几分钟内将其注入骨折椎体内,这时候“骨水泥”有可能通过微小的骨折线或者血管渗漏,但大多数渗漏发生在椎间盘或椎体侧方及前方,通常不会引起不良后果,而一旦向后方渗漏至椎管内,往往会发生灾难性的并发症——神经损伤,窦女士术后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骨水泥渗漏至椎管压迫了神经所致。
考虑到窦女士年龄大,骨质疏松明显,传统的前路手术创伤较大,患者难以耐受,脊柱外科医护团队经过详细的讨论后,计划通过微创的方法,使用脊柱内镜技术将神经压迫解除,但这次手术的难度及风险不同以往:首先,以往的椎间盘突出患者,内镜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相对较容易,而这次是去除硬如磐石的“骨水泥”,且这部分压迫神经的骨水泥跟椎体内的水泥是一个整体,用手术钳咬除是很困难的,李主任认为可以通过镜下磨钻将这部分压迫神经的骨水泥磨平,且不影响椎体骨质以及椎体内的骨水泥;其次,患者神经压迫已经9个月了,手术后神经功能是否可以完全恢复也需要打个问号。
通过详细周密的手术计划以及与患者家属的充分沟通后,手术如期进行,整个过程十分顺利,手术仅历时短短一个小时。
医生通过两个5mm的小切口,将椎管内压迫神经的“骨水泥”彻底清除,术后患者鞍区麻木及肛门坠涨感基本消除,右下肢疼痛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缓解。
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困扰窦女士整整9个月的病痛即被清除,家属对脊柱外科医护团队充满了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