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心内科完成我市首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导管消融术
发布时间:2020-04-15阅读次数:1875
分享到:
近日,我院心内科严金川主任率领他的介入团队成功为一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施行了“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经皮室间隔导管射频消融术”。这种治疗方式是近几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全球公开报道的不足百例,国内仅有少数顶尖心脏专科能够开展。此次我院成功开展此项技术填补了我市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又一项空白,同时也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什么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人的心脏就像一个“套间”,其中连接出口的“走廊”叫做左室流出道,“走廊的墙壁”叫做室间隔,如果室间隔增厚并堵塞了左室流出道,就如同“走廊的墙壁”堵住了出口,导致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发生。患者可能出现胸痛、晕厥甚至猝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30岁的患者李某是一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 由于肥厚的心肌阻塞了左室流出道,导致使血液无法有效进入主动脉,不仅没有足够的血液灌注于全身,连心肌的血供也明显不足,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胸闷、气喘、头晕、心悸等症状一直折磨着他,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为求治疗,患者曾于我市一家医院进行了室间隔化学消融手术,但术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且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心肌肥厚逐渐加重,多番求医无果。他听闻我院心内科严金川主任团队是我市心脏专科领域的“执牛耳者”,对各类心脏疾病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高超的技术,于是前来就医。严金川主任团队对患者进行了心脏及全身的全面评估后,认为可以通过导管射频消融的微创手术治疗患者的疾病。在手术过程中心内科团队首先通过心腔内超声的标测精准定位到梗阻部位;其次,术中通过心脏三维成像准确标测心脏传导系统,最大程度避免导管消融对房室传导系统损伤,减少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术中实时监测心腔和动脉内压力,随时跟踪手术进度,及时调整策略。术中通过导管精准消融了肥厚的室间隔心肌,使得主动脉和心室内的压力阶差显著下降,畅通了因室间隔肥厚而堵塞的流出道,血液快速流出,使得心肌及全身血供增加,患者即刻感到胸部憋闷感明显减轻,体验到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舒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治疗后并发症,现已顺利出院。
据严金川主任介绍,肥厚性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其中梗阻性约占该类疾病的1/4。这类病人在心室收缩时,肥厚的室间隔凸入心室腔,阻塞心脏的射血通道。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劳力性呼吸困难、胸部闷痛、晕厥等症状,同时还会引起房颤甚至于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出现。猝死与心力衰竭为其主要的死亡原因。传统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药物治疗、植入永久起搏器、外科心肌切除术、酒精消融。药物治疗主要是迟缓肥厚心肌,但效果欠佳。植入永久起搏器是通过改变心室电激动顺序,进而影响心肌机械收缩实现缓解梗阻的目的,但会导致室内和室间及左侧房室收缩不同步。外科心肌切除术创伤较大,且可能损伤心脏传导系统。酒精消融术虽然减少了创伤,但两者术后猝死与全因死亡率相似。另外冠脉血供与梗阻性心肌不一定完全匹配,可能导致无关的甚至广泛心肌的坏死,且显著增加心脏传导系统损伤风险,导致相当比例的患者不得不补救性的安装永久起搏器。上述四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不仅效果欠佳,往往因各种并发症的出现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本例患者接受的导管消融术不但可以利用心腔内血管超声精准定位导管需要消融的部位,而且可以动态观察消融的效果,同时有效避免因消融引起的并发症。此项手术安全有效,创伤小,精准度高,且可重复治疗以达到最佳效果,已成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治疗的新选择。
我院心内科严金川主任领导的心内科团队,一直秉承“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信念,始终发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镇江市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以新技术引领学科发展,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填补了我市心血管病诊疗领域一项又一项技术空白。未来,我院心内科将继续为提高我市心血管诊疗水平而不断努力,为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什么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人的心脏就像一个“套间”,其中连接出口的“走廊”叫做左室流出道,“走廊的墙壁”叫做室间隔,如果室间隔增厚并堵塞了左室流出道,就如同“走廊的墙壁”堵住了出口,导致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发生。患者可能出现胸痛、晕厥甚至猝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30岁的患者李某是一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 由于肥厚的心肌阻塞了左室流出道,导致使血液无法有效进入主动脉,不仅没有足够的血液灌注于全身,连心肌的血供也明显不足,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胸闷、气喘、头晕、心悸等症状一直折磨着他,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为求治疗,患者曾于我市一家医院进行了室间隔化学消融手术,但术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且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心肌肥厚逐渐加重,多番求医无果。他听闻我院心内科严金川主任团队是我市心脏专科领域的“执牛耳者”,对各类心脏疾病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高超的技术,于是前来就医。严金川主任团队对患者进行了心脏及全身的全面评估后,认为可以通过导管射频消融的微创手术治疗患者的疾病。在手术过程中心内科团队首先通过心腔内超声的标测精准定位到梗阻部位;其次,术中通过心脏三维成像准确标测心脏传导系统,最大程度避免导管消融对房室传导系统损伤,减少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术中实时监测心腔和动脉内压力,随时跟踪手术进度,及时调整策略。术中通过导管精准消融了肥厚的室间隔心肌,使得主动脉和心室内的压力阶差显著下降,畅通了因室间隔肥厚而堵塞的流出道,血液快速流出,使得心肌及全身血供增加,患者即刻感到胸部憋闷感明显减轻,体验到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舒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治疗后并发症,现已顺利出院。
据严金川主任介绍,肥厚性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其中梗阻性约占该类疾病的1/4。这类病人在心室收缩时,肥厚的室间隔凸入心室腔,阻塞心脏的射血通道。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劳力性呼吸困难、胸部闷痛、晕厥等症状,同时还会引起房颤甚至于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出现。猝死与心力衰竭为其主要的死亡原因。传统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药物治疗、植入永久起搏器、外科心肌切除术、酒精消融。药物治疗主要是迟缓肥厚心肌,但效果欠佳。植入永久起搏器是通过改变心室电激动顺序,进而影响心肌机械收缩实现缓解梗阻的目的,但会导致室内和室间及左侧房室收缩不同步。外科心肌切除术创伤较大,且可能损伤心脏传导系统。酒精消融术虽然减少了创伤,但两者术后猝死与全因死亡率相似。另外冠脉血供与梗阻性心肌不一定完全匹配,可能导致无关的甚至广泛心肌的坏死,且显著增加心脏传导系统损伤风险,导致相当比例的患者不得不补救性的安装永久起搏器。上述四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不仅效果欠佳,往往因各种并发症的出现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本例患者接受的导管消融术不但可以利用心腔内血管超声精准定位导管需要消融的部位,而且可以动态观察消融的效果,同时有效避免因消融引起的并发症。此项手术安全有效,创伤小,精准度高,且可重复治疗以达到最佳效果,已成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治疗的新选择。
我院心内科严金川主任领导的心内科团队,一直秉承“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信念,始终发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镇江市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以新技术引领学科发展,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填补了我市心血管病诊疗领域一项又一项技术空白。未来,我院心内科将继续为提高我市心血管诊疗水平而不断努力,为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