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医院动态

急诊ECMO团队成功抢救一名心跳“停摆”8小时的年轻患者

发布时间:2025-10-09阅读次数:23

9月16日下午,26岁的江雪(化名)躺在急诊抢救室里,监护仪上的心率已经变成一条冰冷的直线。然而,此刻的江雪仍能在护士的指引下眨眼、抬脚、张开手掌。这是奇迹吗?当江雪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我院急诊中心ECMO团队火速集结,在20分钟内即建立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支持,实现在无心跳情况下,患者恢复自主意识,将一脚踏入鬼门关的江雪硬生生拽回了人间。

10分钟 “王牌战队”火速集结

9月16日中午时分,正在家中休息的江雪突然感到一阵胸闷,呼吸变得急促,脸色也愈发苍白,家人察觉到异常后,连忙将她送到了附近医院。测量血压仅86/64mmHg,适当补液后,医生建议立即转院救治。随后,江雪被救护车转运至我院急诊中心。

“进入抢救室时,患者全身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我们立即监测生命体征,并完善血常规、心梗三项、心电图等检查。”急诊内科主任张建国介绍,就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江雪突然失去意识,监护仪上心率呈现一条直线,医护团队立即展开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静推、呼吸支持等救治。很快,江雪恢复了心跳和意识。

然而,没一会儿,江雪再次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团队迅速再次进行心肺复苏,数分钟后患者恢复心跳。

但是,医护人员尚未来得及喘口气,短短两分钟后,江雪又发生了第三次心跳呼吸骤停。施救的同时,张建国果断决定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一种顶尖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能部分或完全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为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循环和呼吸支持,是抢救濒死患者的“终极武器”之一。

微信图片_20251009082134_27_480_副本.jpg

得到家属认可后,ECMO“集结号”在急诊工作群内“吹响”,10分钟不到的时间,ECMO治疗小组成员、设备就已全部集结到位。

20分钟 心跳停摆中打通重生之门

启动ECMO的速度、精准度考验着团队每一个人。

急诊内科副主任张浩作为总指挥负责救治的总调度,急诊内科副主任胡振奎带领宋旭、贡碧涛医师进行ECMO置管,胡翔医师负责气管插管和深静脉置管,急诊中心两位副护士长许磊及孙国付协同进行ECMO管道预冲……伴随着监护仪的报警声和一道道抢救指令的传达声,每一个环节都紧锣密鼓而又精准默契地进行着。

微信图片_20251009082132_25_480_副本.jpg

不到20分钟,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成功建立,ECMO转机启动的瞬间,静脉血通过管路流入VA-ECMO氧合器,经过膜肺交换后,变成鲜红色的含氧血,再通过离心泵的推力,顺着动脉导管回流到江雪体内,这艘“生命摆渡船”,开始正常“航行”。

微信图片_20251009082136_28_480_副本.jpg

监护仪上,心率仍是一条冰冷的直线,而病床上的江雪,却能按照副护士长孙国付的指令,做出相应的眨眼、抬脚等动作,在无心跳情况下恢复了自主意识。

此时,ECMO扮演着心脏的角色,让江雪的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为心功能的恢复争取宝贵的时间。

微信图片_20251009082134_26_480_副本.jpg

在团队的积极治疗下,心脏停止跳动八小时后,江雪的心电监护上终于出现了波形,从起初的一点电活动,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心跳,“罢工”的心脏重新恢复“工作”。当一直坚守在患者身边的胡振奎主任将心脏跳动的消息在工作群里汇报之后,群里一片雀跃,大家一起见证了一个奇迹,也为了江雪的生命重启感到庆幸。

经过十余天的治疗,目前江雪已经成功转安。

不是奇迹 是他们时刻准备

“ECMO救治的关键,一半在设备,一半在团队”。张建国表示,ECMO设备是基础,操作和上机后的管理是救治的前提,而我们急诊ECMO团队24小时待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对设备的熟练操控,对病情精准判断,各环节无缝配合,才是将“设备优势”转化为“救治成功”的关键。

目前,ECMO技术已成为衡量一家医院危重症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一台设备,更是一套 “多学科协作 + 精准医疗”的综合体系,而江雪的案例,正是这套体系高效运转的生动缩影。从去年7月至今,我院急诊中心已经运用ECMO成功救治了25名患者,而江雪是最年轻的一位。

张建国解释,ECMO的核心作用是暂时替代人体心肺功能——当心脏无法正常泵血、肺部无法有效氧合时,它能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通过设备完成 “氧气交换”和“压力输送”,再将含氧血送回体内,确保大脑、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不缺氧、不坏死,为后续的救治赢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