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医院动态

心梗患者遭遇“生死劫”,他们携“救命神器”深夜驰援

发布时间:2025-08-06阅读次数:39

当心脏因冠状动脉阻塞濒临停跳,常规抢救手段无力回天之际,如何留住稍纵即逝的生命?对于这道“生死题”,他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满分解答——急诊内科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携带“救命神器”紧急奔赴患者所在医院,在患者陈凡(化名)病情极为凶险的情况下以高超技术与无畏担当成功实施高难度院外ECMO置管,硬生生打通生命通道,为患者转诊、接受多学科救治赢得机会。8月5日,在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接受30天的抢救治疗后,陈凡的各项生命指征趋于正常,出院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患者心跳濒停

ECMO团队深夜跨院驰援

7月5日深夜,一通求助电话打进我院:一名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意识丧失,循环极不稳定,心率明显下降,在当地医院经气管插管术、肾上腺素注射等常规抢救,但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主要生命体征依然无法维持,生命危在旦夕。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当地医生希望寻求最高级别的生命支持方案——ECMO治疗。

在临床上,ECMO被誉为重症救治领域的“终极武器”,能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为濒临衰竭的心脏和肺脏赢得宝贵的休息时间和更多治疗机会。不过,考虑到陈凡当时的身体条件,一旦脱离ICU进行转院,其难度与风险不言而喻。

生死攸关,当从电话里得知患者病情及治疗需求后,副院长袁伟立即拍板——安排救护车!带上设备出发!实施院外ECMO支持!

在镇江市急救中心的支持下,40分钟后,一辆自我院驶出,载有ECMO团队成员——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胡振奎、主治医师宋旭、护士长孙国付,以及护士邓凡旭、唐晶晶的救护车,驶达患者所在医院。

置管“无路可走”?

医生巧用 “替补管”创生机

救治现场气氛非常紧张,陈凡面无血色,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指脉氧70%、极量去甲肾上腺素及垂体后叶素下,血压仅73/38毫米汞柱、心率40次/分左右,循环系统几乎崩溃,多脏器功能受累衰竭,如果长时间无法恢复自主循环,生存概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胡振奎没有丝毫犹豫,与其他队员一起,迅速评估确认患者符合ECMO上机指征且无绝对禁忌症后,决定立刻置管。

未命名_副本.jpg

然而,抢救还没开始,一系列复杂、高风险的挑战便接踵而来。

临床上,无论是进行VV-ECMO的肺功能支持,还是进行VA- ECMO的心肺功能支持,首先要建立血液通路,即超声引导穿刺置管。陈凡体型非常娇小,其血管直径不足正常成年人的一半,仅4毫米左右,普通ECMO患者使用的引流管,无论是直径还是长度,均与其不相匹配。

患者病情岌岌可危,时间和血管条件的限制,已不容许医生多做他想。紧急情况下,胡振奎从抢救设备箱中取出口径相对较小的灌注管,作为唯一可用的“替补”上场。

未命名1_副本.jpg

为避免常规灌注管可能会给陈凡带来下肢缺血坏死甚至截肢的不良后果,胡振奎将导管分步置入:在灌注管置入侧远端血管放置一根侧支灌注管,以此缓解因股动脉插管引发的远端肢体缺血问题。在超声的精确引导下,凭借医生稳、准、快的操作,两根维系生命的导管被成功置入目标血管。随后,连接ECMO预充管路,医护一起启动ECMO循环,随着设备持续运转,陈凡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

在ECMO团队一路严密的监护下,7月6日凌晨1时40分,陈凡被转诊至我院做进一步救治。

“神器”+多学科协作

危重心梗患者闯关成功

此时距陈凡出现心肌梗死症状已过去将近18小时,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已导致心源性休克、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等问题。尽快解决陈凡的“心”头大患,是保命的关键一步。

接到陈凡后,早已等候在医院并做足准备的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璇,为其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现左回旋支有一处90%的狭窄段,这段堵塞的血管正是让陈凡遭遇“生死劫”的“幕后黑手”。

抢救分秒必争。一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旋即开展。随着堵塞的血管段被支架撑起,陈凡的心脏血流恢复畅通。这一关,算是闯过!

未命名2_副本.jpg

“患者发生心梗后,长时间处于低灌注状态,肝、肾、肺等多脏器功能受到损伤。同时,患者气道出血严重,而心脏支架术后又必须使用抗凝药物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这种抗凝需求与出血风险之间形成了显著的矛盾,使得当前的药物治疗方案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难题。”胡振奎说,在心内科、神经内科、临床药学、康复理疗科的参与下,救治团队围绕患者的心脏原发病、脏器功能损伤等复杂问题,制定了个体化的精准用药及治疗方案。

在EICU接受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的30天,医护人员日夜守护,密切监测,全力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之光。历经一次次生死“拉锯战”后,陈凡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曙光——7月12日,心脏射血分数从入院时的19%提升至45%;7月13日,成功撤离ECMO;7月23日,呼吸机撤机…… 这一路的突破,为陈凡打开了通向全面康复的大门,点燃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ECMO治疗对团队响应速度、技术水平及多学科协作能力要求极高,是衡量一家医院急危重症综合救治水平的重要标杆。“此次院外ECMO支持,突破了传统抢救的时空限制,将最高端的生命支持技术前移至患者身边,为一些极危重患者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急诊中心副主任兼急诊内科主任张建国表示,医院自成立ECMO团队以来,技术发展日趋成熟,至今已开展数十例ECMO治疗,其中多例为院外ECMO救治。未来,医院将持续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为守护群众健康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