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医院动态

我院多学科协作诊疗新模式破解肥胖难题

发布时间:2025-03-26阅读次数:230

“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并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国家喊你减肥了”一夜间成了全民话题。

体重管理缘何成为国家大事

看到“国家喊你减肥了”的话题,有人心生疑惑:个人体重,咋就成了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中国居民的体重已经达到普遍需要控制的地步了吗?这些问题的答案,从一组调查数据中可见一斑。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总和超过50%,这一数值在6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中达到19%,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4%。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

腰围大了,体重超了,慢性病就找上门了。“肥胖会引起身体多系统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月经紊乱、男性性腺功能减退、骨关节损伤等疾病,相对于正常体重人群,肥胖者罹患肿瘤、不孕不育症等疾病的概率也会更高。”我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杨玲在坐诊时发现一个普遍现象:肥胖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外形,还会影响患者的心情,引起自卑、忧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肥胖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所以国家喊话,让全国人民重视体重管理,这对我国未来的慢病防控有着重要的意义。”杨玲说。

肥胖是病!得治!

近年来,我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持续攀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拉开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大幕。

肥胖属于疾病范畴,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的减重门诊进行医学治疗。雷海潮指出,要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我院整合多学科资源,于每周三上午开设肥胖代谢综合征专病门诊,为患者提供科学减重与慢病管理服务。那么,哪些人需要去肥胖代谢综合征专病门诊?该门诊又是如何帮人减重的?

“在医学领域,肥胖并不仅仅是体重问题,需要通过体质指数(BMI)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杨玲说,BMI是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计算得出,结果大于等于24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此外,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5厘米,属于腹型肥胖范畴。

与别的门诊有所不同,我院肥胖代谢综合征专病门诊配备了各种专业检测设备。比如内脏脂肪检测仪,通过专业检测技术测得数据,综合算出受检者的内脏脂肪面积。而脂肪肝超声定量检测技术,为临床提供更直观、精准的诊疗依据,使得减重治疗更加科学化和个性化。

在肥胖代谢综合征专病门诊,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的“减重大计”成功实施,由内分泌代谢科牵头,联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胃外科、心内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构建起一支专业的体重管理团队,为患者提供包括筛查、评估、诊断、治疗在内的全流程、个性化的减重服务,通过多方面的干预,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长期、稳定的体重控制。

减重还需掌握黄金六字诀

除了到医院就诊,在日常生活中,体重管理还有哪些有效方式?在杨玲看来,“管住嘴,迈开腿”是合理减重的黄金六字诀。

在管住嘴方面,要根据个体身高、体重,测算出营养的需求,做到摄入热量与运动量的平衡。饮食合理搭配,主食、蔬菜、水果兼顾,避免高糖、高盐、高油脂的食物。同时,细嚼慢咽,不可过饱。

迈开腿方面,可适当多做些户外运动,比如一周运动5次,总时间在150分钟等。

“减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杨玲说,目前国家对于医学减重的方法越来越多,除了调整饮食、运动,还有药物、减重手术等。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医学减重方式,都有极为严格的适应证,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此外,也不要盲目追求快速减重,保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达到健康减重的目的。

杨玲还表示,体重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除了设立门诊,《“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还提出“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等一系列指导方案和指南,社会多方正在加强协同,将体重管理、慢病防治融入日常生活。当BMI成为健康KPI,慢性病发病率下降、全民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将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