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医院动态

我院为一名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成功开展POEM术

发布时间:2024-11-28阅读次数:196

吃饭,是大多数人一天中最开心放松的时刻,然而对于高宇(化名)来说,大快朵颐的滋味,他已经整整四年没有体味过了。吃饭不是享受而是“受刑”,稍微大块点的食物,吞下去就“如鲠在喉”,要么噎住,要么很快就呕吐出来,米饭几乎只能几粒几粒地入口,一顿饭下来,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屈指可数,人也瘦了整整一圈。经我院消化内科诊查,高宇是患上了一种名为贲门失弛缓症的疾病,徐岷教授带领消化内科团队为其实施了,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术),现在的高宇终于可以愉快地干饭了。

大小伙儿食难下咽

原是胃的入口被“上了锁”

身高180cm,体重只有60kg,33岁的高宇因为过于瘦弱经常被朋友调侃像根竹竿,为此他也很是懊恼:“不是自己不想吃,而是实在吃不下去啊。”

据高宇回忆,四年前自己莫名开始出现进食困难,刚开始只是容易噎住,后来症状逐渐加重,有时刚吃下去的东西就吐了出来,胸骨后疼痛不止,吃饭成了他的心头大患。高宇原以为是胃病,但吃了不少药,也看了不少医生,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症状也越来越重。

近日,高宇来到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经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食道扩张明显,贲门狭窄呈鸟嘴样改变,而这些正是贲门失弛缓症的典型表现。

贲门,是食管与胃相接的地方,相当于进入胃的“大门”,食物从食管进入胃时,贲门处的肌肉会舒张收缩,此举可防止进入胃的食物和胃酸反流进食管。

贲门失弛缓症,是贲门处的肌肉失去了收缩功能,好比进入胃的大门上了一把锁,食物难以进入胃部,引发吞咽困难、反流、呕吐等症状,有些患者还因食物反流误吸入气管发生咳嗽、反复肺部感染等。该病高发年龄为20-50 岁,女性多于男性。

“打隧道”切除肌肉

圆小伙“吃货”梦

通往胃的“大门”被“上了锁”,如何“开锁”就是眼下的症结所在。为了尽快帮助高宇摆脱痛苦,卓越医师学院院长、江苏大学消化病研究院院长徐岷教授及消化内科副主任王志化立即组织团队进行了病例讨论。

以往,针对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内镜下的球囊扩张术或腹腔镜Heller肌切开术,这些技术的弊端就是创伤大、预后效果不明显。近年来,一种通过隧道内镜技术进行肌切开的内镜微创新技术——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以下简称POEM)展现出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的突出优势,现已成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徐岷教授解释,贲门失弛缓症就是食管黏膜层下的环形肌肉持续痉挛,切除肌肉即可实现“开锁”的目的,但如果直接在环形肌肉处切开,很容易损伤到食管和纵膈,POEM技术就是建立一个“隧道”去切肌肉,即通过内镜技术切开食管黏膜层,分离食管黏膜下层建立一条“隧道”,进而剥离并切开食管下括约肌周围的环形肌肉,最后再用金属钛夹将“隧道口”封闭。

“打隧道”并非易事,极其考验医生“功力”,需要在粘膜内层完成了许多精细动作,同时还要极其严谨地规避出血隐患。

近日,徐岷教授和王志化副主任协同配合,成功为高宇实施了POEM手术。高宇术后恢复非常顺利,现在终于如愿当上一名快乐的“吃货”了。

该病发病隐匿

单做胃镜未必能发现

贲门失弛缓症发病率低,而且起病隐匿。有些患者出现症状时去做胃镜检查,排除了食管肿瘤后,就没有再做其他相应的检查,进而出现漏诊现象。

徐岷教授解释,贲门失弛缓症在早期可以没有任何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会出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后疼痛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光靠胃镜还不够,还应完善食管造影、食管分辨率测压等相关检查,其中食管造影(钡餐)的典型影像学特点为“鸟嘴征”,而食管分辨率测压是目前对该疾病诊断公认的“金标准”,使用测压导管评估食管压力和收缩功能,可直观地了解食管动力功能,对其进行诊断和分型。

关于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及遗传因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