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医院动态

神经外科团队“弯道超车”切除三角区脑膜瘤

发布时间:2024-02-29阅读次数:376

生活中大家都习惯找捷径,但我院神经外科团队在一台三角区脑膜瘤切除术中,却反其道而行之,放弃直线路径,选择“走弯路”。手术方案的“设计者”——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谢正兴主任解释,之所以舍近求远,是因为直线路径上有视觉通路、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神经功能区,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视力和语言功能障碍,采用较长的“弯道”路径,不仅创伤更小,还能避开重要神经功能区,实现“弯道超车”。

突发头晕不适

竟是肿瘤盘踞大脑深部

颅脑中的那枚肿瘤,是四年来一直困扰崔阿姨的心病。四年前,崔阿姨经常没来由的头晕,体检时做了头颅磁共振,继而发现了头晕的“元凶”——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

什么是脑膜瘤?人的颅骨与大脑组织之间,有三层膜,从外到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合称脑膜。脑膜瘤就是一种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的脑肿瘤。

脑膜瘤绝大多数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体征,当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异常等症状时,往往提示脑膜瘤体积已较大或生长迅速,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组织、中枢神经受到损害。

对于有症状的脑膜瘤,以及瘤体较大、正在扩张、正在浸润或伴周围组织水肿的无症状脑膜瘤,医生通常建议手术治疗。但崔阿姨的肿瘤位置较深,且周围有视辐射、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传统手术方式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或者语言功能障碍,听到这些风险,崔阿姨对手术始终存有顾虑。

微信图片_20240229104943_副本.png

今年,崔阿姨随访检查时,发现肿瘤有明显增长趋势,如果再不手术,可能导致视力、语言障碍及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她慕名找到我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谢正兴主任,希望能够找到安全性更高的手术方案。

走直线太危险

拐个弯去“杀敌”

仔细查看患者影像资料后,谢主任决定另辟蹊径:放弃既往到达肿瘤路径较短但创伤较大的“直线”通路,选择更为微创但手术路径较长的“弯道”。

“之所以选择绕弯子,是为了避开视觉通路等重要神经功能区,抵达深部肿瘤部位,最大程度地保护神经功能区。”谢主任的讲解,让崔阿姨打消了顾虑,决定接受手术。

仔细的术前检查及评估后,神经外科全内镜手术团队开展了病例讨论,大家一致认同后枕部直切口,全神经内镜下经对侧后纵裂-大脑镰-楔前叶入路切除左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这一手术策略。谢主任解释,该手术方案的特点在于:1、充分利用了重力导致脑组织的自然塌陷;2、充分利用了后纵裂的自然腔隙;3、充分利用了楔前叶这一功能哑区;4、充分利用了对侧入路,使得手术操作角度更为直接。基于这4个特点,让这一深部手术从切口到肿瘤切除均能实现最大化的微创。

微信图片_20240229104936_副本.png

1月31日,在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的全力配合下,谢主任带领团队为崔阿姨实施了全内镜下全切肿瘤。术后视觉功能完好,也没有出现语言、肢体运动等其它神经功能障碍,崔阿姨一家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微信图片_20240229104955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40229104948_副本.png

相较于传统的手术路径,经对侧后纵裂-大脑镰-楔前叶入路(PITTA)的优势非常明显:该入路能最大程度避开视辐射及视觉皮层中枢,最大程度保护视觉通路,大大降低了术后视觉障碍的发生;在手术过程中,可在早期直视下控制脉络丛的肿瘤的供血动脉,避免了盲目的电凝烧灼,不仅能提高肿瘤的全切率,还能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

不过,该入路手术路径长,通道狭窄,既往显微镜手术很难提供清晰的视野照明,而神经内镜能发挥抵近观察的特点,为顺利切除肿瘤,提供良好的深部视野照明。手术需要首先从对侧纵裂进入两侧顶叶半球之间,切开大脑镰,然后找到楔前叶,经楔前叶进入侧脑室三角部,才能顺利达到肿瘤所在部位,因此术者不仅要有娴熟的全内镜操作技术,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脑神经解剖学知识。

脑膜瘤善于伪装

是肿瘤届的“演技派”

脑膜瘤被发现时,往往已经长得不小了,因为它非常善于伪装,常常用一些“假信号”迷惑患者,给自己的生长争取时间。

谢主任解释,脑膜瘤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表现为头晕、呕吐、视力下降、耳鸣等五花八门的症状,不少患者觉得是小毛病,压根不会联系到脑肿瘤。所以,脑膜瘤又被称为肿瘤界的“奥斯卡”。

脑膜瘤虽然是肿瘤,但90%以上都是良性的,只有极少部分为非典型脑膜瘤或恶性脑膜瘤。谢主任提醒,一旦反复出现相关症状,除了到相应科室就诊外(如视力下降去眼科,耳鸣去耳鼻喉科),还应到神经外科进行问诊,排查脑肿瘤的可能,常规检查手段为头颅CT或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