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大市口】《医学检验科:幕后奉献,镜观乾坤》
市民江女士的父亲今年68岁,两年前在体检时发现血常规异常,辗转省内外多家医院始终没有明确病因。今年8月,江女士带着父亲来到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检查,通过全血检查,半天时间便明确了诊断。这让江女士一家异常疑惑,父亲病情的“悬案”,怎么一朝就破解了?检查结果到底准不准确呢?
江大附院检验科血液病实验室主任 蒋茜:
推片、染色带着学生看,看到血液标本以后,我们就看到了有61%的异常淋巴。这例淋巴细胞和正常的淋巴不一样,它的胞浆有绒毛状突起,就像我们的长头发拖的长长的,然后我们就像平时工作中报出的一样:可见61%的异常淋巴细胞。
市民 江女士:
最后蒋主任估计的就是毛细胞白血病,一个就是淋巴瘤。但是蒋主任一开始讲,我又不怎么太相信,后来我又去了省人民医院,又去了上海康复肿瘤医院,肿瘤医院去了5次,然后确诊真的就是淋巴瘤。
检验科出具的报告,让江女士一家悬着两年的心,终于放下了。为了表达谢意,江女士特意手写了感谢信,并制作了锦旗送给了检验科的医护。
市民 江女士:
我想临床的送锦旗的很多,听到的表扬的话也挺多,其实是在后面的这些人才是英雄。
记者了解到,蒋茜从1996年开始从事细胞形态学检查工作,目前也是血液病检验领域的专家。她告诉记者,临床上很多疾病,都需要靠细胞形态学来诊断。
江大附院检验科血液病实验室主任 蒋茜:
因为我们形态细胞学这一块,和其他的生化、免疫检验都不一样,其他的发出的报告单上都是数据,你们看到的都是一个个数据,而我们的形态学报告,给出的是诊断意见。比如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骨髓象等等。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检验都是靠自动化设备生成报告,有些还需要医生在显微镜下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甚至在危急时刻,仅凭检验科的报告,就能直接挽救患者的生命。
江大附院检验科血液病实验室主任 蒋茜:
最常见的就是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还有比较凶险的TTP,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是在我们镜下及时发现,我们要立即告诉临床。因为这个病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几。它就是血小板低,但是我们在镜下看到裂片红细胞,立即告诉临床,临床做相关的检查,验证了我们的结果,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近年来,蒋茜陆续带教二十余名进修生,为江苏省培养了一批细胞形态学专业人才。镇江乃至周边医院遇到棘手的标本,经常会请她帮忙。
苏州市广济医院临床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徐美琴:
我们有问题,都会在蒋老师和她的学生群里交流,或者单独跟蒋老师请教,反正群里面基本上不谈每天,每个星期至少有这么两三天,总会有疑难的问题会问到蒋老师。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 夏天:
学习回来短短几个月,我就陆续发现了好多血液病,包括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或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都有,患者也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其实很多的方法都是从蒋主任这边学到的。像我们周边医院地区,不太确定的病例,一般也向蒋主任这边请教,其实蒋主任辐射了很大一片区域。
蒋茜告诉记者,利用细胞形态学检查进行准确判断,非常考验检验科医生的技术和临床思维,同时还需要大量时间和经验的累积。
江大附院检验科血液病实验室主任 蒋茜:
因为细胞形态真的是非常难又比较枯燥,对一个人的培训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他才能在镜下一眼定乾坤,一眼看出这个细胞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培训过程。我的愿望就是能够在我退休之前,多培养点年轻的同志,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成长起来。
江大附院检验科主任阴晴表示,检验科作为辅助学科,平时大多数时间都是与标本为伴。在自己30多年的工作中,科室收到锦旗的情况屈指可数,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服务好患者的决心。
江大附院检验科主任 阴晴:
得到一点锦旗、表扬信当然会非常的高兴,因为从我们内心来讲,我们的付出得到患者的认可,而且是以这种方式来认可的话,他们会感到更高兴。对我们的工作来讲,也是一种鼓励吧。我们想以后还要把工作做的更好,我们不是为了锦旗,是一种职责,是一种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