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媒体聚焦

【紫牛新闻】《12年,40篇文章,6.8万字 镇江八旬老人把和医护并肩作战的抗癌岁月写成了“书”》

发布时间:2022-10-25阅读次数:897

扬子晚报网10月25日讯(记者 万凌云 通讯员  姚奕涵  钱小蔷  孙卉)  “这是我用阿Q精神写下的生命篇章啊!”握着厚厚一叠打印成册的抗癌手记,镇江81岁老人马承龙感慨万千。 

10月25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镇江江大附院(又名江滨医院)了解到,作为先后罹患输尿管癌、肺癌的双癌患者,马老在12年时间里写下了6.8万字的手记。“不仅记录自己与镇江江大附院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的岁月,并希望将手记传阅给更多肿瘤患者,给他们斗志和希望。”

把癌症当作一次“洗礼”

院方介绍,2010年4月,马老因小便出血被诊断为输尿管癌,为防止病情蔓延,切除了右输尿管和右肾。2018年9月,马老发现痰中带血,而彼时正忙于照顾病妻,没有及时就诊,到了2019年体检时查出已是肺癌。

经朋友推荐,马老找到了江大附院胸外科俞力超主任医师,俞主任和团队认真研判后,认为手术风险极大,贸然手术可能“全军覆没”。即便真相残酷,但俞主任还是用温暖的方式告知了马老。

“俞主任告诉我,他们准备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先通过化疗消灭掉小兵小卒,最后再来手术拿掉主帅,答案不言自明,这是俞主任为我编造的善意的谎言,让我在精神上不能输。”马老在手记中这样写道。

为了缓解马老的情绪,俞主任还不忘现身说法,告知他自己三年前查出甲状腺癌的经历,宽慰其癌症是慢性病,并不可怕,听从医嘱接受治疗,一切都有回转余地。

虽未手术施治,但俞主任无疑给了马老一剂“精神良方”,他决定把癌症当作一次“洗礼”:自己已经赢过一次癌症,现在又有何惧!

他们让我觉得有了“靠山”

转换治疗方案后,俞主任将马老交接给了化疗科主任李小琴。李主任仔细查看了李老入院后的影像报告,认为马老已处于肺癌晚期,肿瘤已扩散至腰部、腹腔等,同时合并尿路上皮癌,病情复杂且危急。“若采用传统化疗手段,恐不适合马老当时的身体状况”。

再三思量,李主任决定让马老采取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疗法,并主动留下手机号码和微信联系方式,方便李老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状况时随时询问。对于李主任而言,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只是工作习惯,但这一细小的举动却让李老倍受感动。

“这个做法一下子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让我觉得有了‘靠山’,心里也踏实了许多。”马老还在手记中记录下了李主任查房的故事,说她把日常查房变成了医患间的研讨会,让患者有机会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患者吐盼,他们有解,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便能有的放矢地给出治疗方案。虽然这样查房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却拉近了医患双方的距离。

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药物副作用,马老长了血管瘤。“皮肤科殷主任在治疗我肛门边的两个血管瘤时,面孔几乎贴在了我的屁股上,我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但殷主任却连说没关系,这是医生的本职。”除了殷主任,中医内科为其调配中药的王主任、和声细语的护士甚至是病房保洁阿姨,都给马老留下了温暖的印象。

精准施治后赢得“新生”

晚期癌症有多种治疗方案,化疗、放疗是大家所熟知的传统的治疗方法,迄今仍然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李主任为马老制定的免疫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则是近年来较为新型的治疗手法。

“由于恶性肿瘤的复杂性,个体的特异性,单独靠一种治疗药物或疗法很难取得较佳的疗效。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都是肿瘤治疗史上革命性的进步,而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可发挥出“1+1>2”的协同抗肿瘤疗效。”李主任说,在治疗时正巧赶上国内研发的免疫药物已上市,考虑到马老年老体弱,又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所以为他制定了“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的去化疗个体化治疗方案。

距离马老查出肺癌、尿路上皮癌双癌转移,已经过去了三年,经过精准施治,成功遏制了肿瘤的扩散。今年3月的影像检查显示,马老肺部及腹部的肿瘤已基本消失。与刚住院时路都走不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老现在已经能够一口气爬上六楼了!

“越过了高高低低的坎坷,终于见到了光芒万丈的彩虹,怎能不让我从心底里发出欢笑呢?”马老写道。

用阿Q精神写下“怒放的生命”

12年抗癌经历,马老无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喜欢文字的他,还是一个“写故事的人”。和病魔对抗的岁月里,他写下了40篇文章:“直面癌魔”“善意的谎言”“两位主任的交接”“化疗病房一日”……整理成电子文稿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已经写了6.8万字,装订成册后,足有一本小说的厚度了。

马老说,因为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亲戚朋友都称他为“当代阿Q”,“如果要这本手记取一个名字的话,我想应该叫做‘怒放的生命’,这是我用阿Q精神写下的生命的篇章。”除了记录自己的经历,马老还希望将手记传阅给更多肿瘤患者,希望他们和自己一样,直面癌症,积极配合治疗,对生命永远抱有希望,创造属于自己的“怒放的生命”。

“除了治疗外,肿瘤患者的情绪、心态也是康复的关键。临床上,乐观积极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配合度会更高!”采访中,李小琴主任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我们也希望马老这样的患者多多分享自己的经历,给其他病友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