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媒体聚焦

【京江晚报】《跨越四千多公里,为天山儿女带去“肾”情厚谊——记江大附院援疆医生罗燕萍》

发布时间:2022-07-19阅读次数:1089

杨泠 钱小蔷 孙卉

今天,是江大附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罗燕萍远离家乡,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肾脏科工作整1年的日子。参与医疗援疆1年来,罗燕萍与医疗队员一起,积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为推动四师医院乃至伊犁州医疗卫生事业水平整体提升贡献镇江力量。

受江苏省委组织部选派,2021年7月19日,罗燕萍与来自我市其他多家医院的4名医生一同,作为镇江市第八批援疆医疗队员,赴四师医院,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对口支援工作。

新疆伊犁地区气候湿润温和,对于长年生活在江南古城的医疗队员来说,初到时并没有太多不适感。不过,一些与江南大相径庭的饮食特点,还是让罗燕萍吃了不小的苦头:去后不久,罗燕萍就因为饮食差异腹泻不止,几趟厕所跑下来人也脱了力。但为了心中的“援疆梦”,罗燕萍没有半点退缩,努力克服适应,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与治病救人相比“不算事儿”。

在四师医院,罗燕萍被委以肾脏科副主任之职。这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四师医院肾脏科从心内科独立出来时间并不长,以前主要工作重心在血液净化中心,对其他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能力相对薄弱。”罗燕萍说,如何将学科建设发展起来,尽可能突出科室特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支援工作中,罗燕萍发现,四师医院肾脏科医护人员接触前沿理论知识和医疗技术的机会少、学习经验少,治疗相对保守,这些,都让她感到,医疗援疆工作不仅要医人,更要提高医护的诊疗水平,为当地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高、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这样才能把技术留在祖国边疆,让更多患者远离病痛的折磨。

于是,针对肾脏科医护人员缺少、梯队建设不合理、治疗技术底子薄等问题,罗燕萍开展了一系列“补短板”行动:每周三上午,她会带领全科医生大查房,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分享疾病诊治的前沿动态,并经常提问,激发医护人员的学习热情;每周四下午,她会为科室医护人员讲解肾病科基础知识、各种疾病的临床指南,或结合临床病例举办讲座,努力提升科室医护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罗燕萍还定期进行教学查房,训练住院医师对常见病的诊疗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带教科室教学人员,熟悉教学查房的流程及内容;此外,组织与新疆其他医院的线上、线下学术交流,开拓医护人员的思路,提高大家的诊疗能力。

新疆地广人稀, 医疗条件紧缺,得知援疆医疗队到来,不少团场患者驱车数小时,只为跟镇江医生聊一聊病情。为了方便患者及时沟通交流病情,罗燕萍还会主动加患者微信、留下患者电话,后续进行沟通。

罗燕萍擅长肾小球疾病的治疗,每每遇到久治不愈的肾病患者,她会更加用心诊疗。曾有一名24岁的哈萨克族慢性肾炎患者,今年4月病情加重在当地其他医院接受血透治疗,效果未见根本性的改善。听闻四师医院有援疆专家,于是慕名而至。令人没想到的是,入院后,男子的病情急转直下,开始发热、血尿,罗燕萍为其检查后,发现该患者全身皮肤多处疖肿,考虑合并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按照当地医生的常规用药方式,根本无法控制病情,并且患者会出现肾功能进一步损害、尿量减少甚至消失。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罗燕萍决定给予肾毒性小的利奈唑胺,而这种药,在当地医生看来,因为几乎没有前车之鉴,根本不敢贸然使用。所幸,在罗燕萍的坚持下,为患病男子果断用药,不久,其体温终于恢复正常、疖肿消失,住院治疗一个多月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患者的父亲特意为罗燕萍送来一面锦旗,以表内心的感激之情。

像这位年轻患者一样,经罗燕萍治疗告别病痛的患者还有很多。医疗援疆一年来,在罗燕萍的带领下,四师医院肾脏科技术实现多个“0”的突破。以肾活检为例,今年6月,肾脏科在超声科的倾力配合下,顺利开展了肾活检,有了肾脏病理,极大提升了肾小球疾病的诊治水平。在肾小球疾病治疗方面,肾脏科开始使用目前新兴的生物制剂,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援疆进度已过大半,罗燕萍表示,她和队友们将继续把援疆当使命,未来半年,继续做好援疆人、走好援疆路,用实际行动全力守护天山儿女的健康。

跨越四千多公里,为天山儿女带去“肾”情厚谊——记江大附院援疆医生罗燕萍7.1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