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晚报】《江大附院脊柱外科副主任李大鹏:精研脊柱微创技术,助推学科技术发展》
随着工作生活习惯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很多人的脊柱正面临着空前“压力”,病情严重的,还免不了要挨上一刀。在脊柱手术前,很多患者都会问一句:“可以微创吗?”这样的提问,在江大附院脊柱外科,基本都会得到肯定的回答。近几年来,微创技术已经逐渐取代传统手术,逐渐成为脊柱外科的主流术式。2012年,当年科室的“种子选手”李大鹏骨科学专业博士毕业后,精研脊柱微创技术,在科室开展、推广,助推学科发展,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小创口就能解决骨科大问题。
2009年,李大鹏至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骨科学会常务委员杨惠林教授,系统学习了微创椎体成形术全称为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最新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51.6%。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来说,致伤危险无处不在,防不胜防:不仅仅是摔倒,哪怕一个喷嚏、一个哈欠,都可能让骨头断裂,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彼时,骨科微创手术在国内尚未普遍开展,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当李大鹏一次次看到导师运用PKP,通过米粒大小的创口,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强化椎体,就解决了以往“开大刀”才能解决的骨科问题,患者的痛苦感大大降低,舒适感明显提升时,他在骨科微创治疗方面的思路被彻底打开,同时也下定决心:要将骨科微创技术带回镇江,在脊柱疾病治疗方面,走上一条专业化的发展之路。目前,PKP技术在脊柱外科是应用最多的技术之一,为了使骨水泥在椎体内更好地分布,达到“顶天立地”“前呼后拥”“左拥右抱”的业内公认的骨水泥弥散效果,李大鹏精心钻研,多次向杨惠林教授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李大鹏凭借“骨水泥弥散技术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项目,获得了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
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是李大鹏的另一看家本领,这是一项新兴的微创脊柱内镜技术,也被普遍认为是“为腰椎管狭窄而生”的技术。
不久前,江大附院脊柱外科收治了一名67岁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女性患者,这名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发病时无法站立、行走,几乎失去自理能力,生活苦痛不堪。李大鹏通过UBE脊柱内镜下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经过患者腰部4个1厘米左右的小孔,就为其解除了神经压迫症状,同时实现椎间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迅速缓解,1周后就恢复了正常行走功能。
李大鹏介绍,如果在以前,这名患者只能采取开放手术,手术切口至少要10厘米,出血量在300毫升左右,而UBE内镜手术,不仅切口微小,而且几乎无出血,相应的,长时间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危险也就大幅下降,患者遭受的手术痛苦也大大降低。
除了治疗推行“微创化”,读博时导师时常挂在嘴边的“精准化、精细化”,也是李大鹏从医一直遵循的目标,并且是UBE脊柱内镜除微创之外的另一个优势。李大鹏说,UBE脊柱内镜可以通过两个通道(一个视野通道,一个操作通道)进行手术操作,能将局部组织放大数十倍,神经组织清晰的显示避免了手术操作的误伤。不仅如此,带角度的镜头能让术者看到更广泛的椎管结构与区域,使得神经减压更为充分。内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椎间盘软骨终板的处理情况,避免了开放手术肉眼无法观察、软骨终板的处理只能靠手感的缺点,从而增加了融合率。江大附院骨科自去年9月在全市率先开展这项技术以来,已积累了丰富的手术经验。
如今,在李大鹏的参与主导下,江大附院脊柱外科已迈入微创时代,在这里,绝大多数脊柱疾病可采用微创方式治疗,并且能获得不亚于传统手术的疗效。科室通过钻精研微,不懈探索,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借助于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及多学科协同合作,脊柱外科走出了一条精彩的发展进化之路。
专家简介
李大鹏,脊柱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骨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333医学人才,江苏省青年医学重点人才,镇江市169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省康复医学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多年,擅长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及滑脱、胸腰椎骨折、颈椎病的微创手术治疗,省内率先开展了椎间孔镜、UBE脊柱内镜技术,临床经验丰富。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全天、周六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