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媒体聚焦

【镇江日报】《“天使”之身 美丽之“心”——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护理工作者风采录》

发布时间:2021-05-12阅读次数:5362

一身白衣,一张笑脸。芳菲五月里,日夜奋战在护理岗位上的白衣天使们又迎来了他们的节日“:5·12”国际护士节。近年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不断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深做精特色护理,主动对接医联体各社区中心开展护理帮扶,将健康管理向院前和院后延伸,探索优质护理服务“心”内涵,不断向着人民群众对“白衣天使”的美好期望加速奔跑。

用“严谨之心”提升疫情防控的精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卫生健康条口成为抗疫主战场。紧急关头,江大附院护理部相继收到36封请战书,摁上请战红手印的316名护士,几乎涵盖了所有临床科室。

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队伍中,参与我市第一批、也是江苏省第一批驰援湖北的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赵燕燕,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表彰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与此同时,更多护理人恪尽职守地在本土、本院冲向疫情防控第一线,用责任与担当为医院以及全市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门诊护士长赵婷玲介绍,疫情发生后,为了保障患者就诊安全,医院对入口管理、分区就诊、就诊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当时所有的流程都在动态中不断完善,光是患者预检分诊的流程就改动了7版。”

记者了解到,在疫情发生后,江大附院启动了预检分诊、诊区分诊、门诊医生问询的三级防控体系。患者前往就诊需全程佩戴口罩,在入口处,凭苏康码或身份证,在入口闸机处刷卡入院。若健康码不合格或体温异常,通道即被关闭,患者将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入发热预检分诊处进行登记分诊。无智能手机或不能出示苏康码、行程码的患者,须填写承诺书后经人工通道进入。

赵婷玲说,在此繁复的流程中,大量护士投入到了预检分诊和诊区分诊工作中,为患者测量体温、进行流行病学史调查,现场引导患者隔位就座、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新冠肺炎患者明显的症状就是发热,急诊分诊台设立的发热分诊处是第一道把关。在这里,对于发热患者首先会询问接触史、病史等情况,进行初步筛查,然后再根据患者的轻重程度,选择不同的分诊治疗。急诊科护士邓凡旭当时被分在发热分诊处,每天接触大量极具危险性的患者,当时女儿才20个月大的他,一回家非但不能拥抱孩子还要保持距离。

疫情刚刚发生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配合。“有时遇到发热的患者,我们的护士会负责送人去发热门诊,但有些患者不配合,中途就跑掉了。”赵婷玲说,为了精准防控,后期在遇见这样的患者时护士都会与110联动,通过追踪及时找到当事人。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江大附院护理部也并未松懈相关举措,在继续施行三级防控的同时,组织开展了疫情防控知识技能竞赛,不断检验护理人员疫情防控工作的执行情况。

当下,接种疫苗是疫情防控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从去年开始,江大附院护理部便先后派出6名护士深入社区,为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提供保障。在今年疫苗接种全面开放后,又派出34名护士服务多个接种点的疫苗接种工作。

用“钻研之心”挖掘护理技术的深度

曾几何时,一提起护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打针发药”。随着社会的进步,近年来,这个队伍从人员到工作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江大附院目前共有979名护士。护理部主任庄若颇为自豪地介绍,这支庞大队伍中有30多名是研究生,还有6名是硕士生导师。高学历人才不光承担临床工作,还有很多临床教学任务。在这所老牌的三级甲等医院内,护理服务已经从传统的经验式护理一步步转变为科学式护理。护理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2010年,江大附院成立我市首家伤口造口门诊;2016年,在全市率先设立淋巴水肿护理门诊……经过多年发展,许多“术业有专攻”的护士在江大附院内开设了护理门诊,用专业知识解决患者面临的护理难题,赢得了与医生们一样的口碑与赞誉。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追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社区护士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社区居民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病人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特别是护理学科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快速发展,有计划地培养社区专科护士已势在必行。去年9月,江大附院被确定为江苏省社区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今年初,江苏省首届社区护理专科护士培训项目在江大附院拉开了序幕。

江大附院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徐岷对社区专科护士的未来有美好的畅想,他希望医院能充分利用“医、教、研、防、管”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打造专业品牌,做好辐射示范,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社区护理专科护士,让三级医院带动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护理服务同质化。

像医生一样,护理也需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学地检索证据。在循证医学思想的影响下,近年来“循证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断发展,被公认为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江大附院是上海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的证据应用基地之一,全省只有三家医院被该中心授牌。

2020年,江大附院的循证项目《全麻插管患者术后咽喉痛的评估和预防的循证实践研究》经过一年的实践后,在护理部、妇科、泌尿甲乳外科、脊柱1科及胸心外科等多学科协作之下,开展了B超气道测量、套囊压力监测等新技术新项目,临床效果显著,同时还投稿论文6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项,先后获得江苏大学医学院临床护理专项基金、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专项基金资助。

“循证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联通科研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持续改善护理质量的力量。”徐岷表示,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及科研中,各位护理人都应能运用循证的思维方式,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服务。

用“大爱之心”传递护理工作者的温度

近日,常年需要通过胃管进食、导尿管排泄,每月都要来医院更换导管的患者于先生,体验了一次不寻常的上门服务。

4月21日,江大附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上线试运行首日,管道营养学组核心成员唐文玲、嵇海梅、康恺共同上门为于先生更换了胃管和尿管。出发前,三位护士准备了物品、佩戴好出诊记录仪,来到患者家中后先让家属在告知书和评估单上签了字。护理服务完成后,患者支付了耗材账单。完成任务回到医院后,三名护士对医疗垃圾进行了处理,并完成互联网记录和闭环流程。

于先生的家属讲述,以前去医院非常麻烦,家人每次都要“搬”着于先生,无人帮忙时只能拨打120求助,“现在有了护士上门服务,真是解决了我们的一大烦恼。”

这是江大附院护理部从去年开始探索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只需在手机上下单,就能把三甲医院的护士请到家中进行各种专项护理服务,此举为像上述于先生这类行动不便的患者解决就诊难题。

在国家卫健委先后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背景下,江大附院积极响应,快速启动了这一模式,大大拓展了医疗服务的空间和内涵。

江大附院护理部分管护理信息工作的大科护士长眭升介绍“,互联网+护理”是医院今年重点打造的民生项目,先期主打伤口、造口护理,后增导管维护、PICC维护、新生儿护理、产后护理等6个项目。目前,安卓系统用户可通过“网上江滨医院”APP的互联网护理模块,在线预约、购买上门服务,苹果系统用户不久后也可实现线上预约。根据现行方案,所有上门护理人员均为具备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取得初级以上职称的专科护士。

做一名有温度的护士,要时刻关爱自己的病人,把病人当家人,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帮他们所需,不但用精湛的技术给他们提供高标准的护理和服务,更要在生活上全面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江大附院护理人的温度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

江大附院在全市首家引入“健康中国共享轮椅公共服务项目”,在门诊、住院部投放了30辆共享轮椅,为行动不便患者就诊提供便利。为了促进全民健康,医院护理部将健康科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除了在线下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开展讲座,还充分运用“微课堂” “患友群”等形式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宣教,着力做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大文章,用智慧医疗更好地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在充分运用“智慧”手段的同时,江大附院也没有忽视老年人群体。在手机成为重要生活工具的当下,一些不会操作手机的老人,看病时常会遇见困难。为了帮助这部分患者,江大附院在疫情期间专门设立了无码通道,通过人工服务为老人登记健康信息,并在老年患者较多的内科门诊处设立了助老服务站,由护士帮助老人们操作手机、挂号缴费,为老人现场导医,并帮助70岁以上老人优先就诊。

目前,江大附院正在筹建“一站式”入院准备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有护士引导患者入院检查、缴费等环节,从而让患者少跑腿。

用“传承之心”拓展职业生涯的宽度

随着卫生健康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医改的不断深化,给护理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健康全过程、生命全周期的服务保障,尤其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护士队伍的能力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黄贤凤今年58岁,是老年科的护士长、主任护师,也是一名老党员。1981年参加工作的她,已有整40年工作经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江大附院的“请战”人员中,她年龄最大。虽然最终未被选派“出征”,可她的英雄气概却感动、感染着身边的战友们。

今年4月,担任了31年护士长的黄贤凤卸任这一岗位职务,同事们为她准备了温馨的小仪式,还制作了一条视频,视频内都是大家一起工作、聚会时的照片。黄贤凤感动地说,她深深爱着这个集体。以前总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在一线,这一切都源于她对护理工作、对工作团队的热爱。

“年轻的护士就像是我们的孩子,我特别希望能将自己几十年的积累发挥出最大价值,把所有的经验都传承给她们。”黄贤凤说,这一代的年轻人充满活力、积极向上,他们敢想敢做,有创意有想法,在前辈的引导下必然能走出更广阔的天地。

在这一点上,先后担任过产科护士长、外科护士长的孙娟,与黄贤凤想法完全一致。从院校毕业成为一名普通护士,再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护士长,穿上这身白色“戎装”后,她不忘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从事护理工作35年以来,她用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对待每一位年轻护士。

拥有本科学历的护士卓眉秀,在两次考研失败后心生放弃之意。孙娟知道后立即找她谈心,鼓励她继续深造学业。在资深护士长的指引下,卓眉秀坚定了提升的信念,最终考上江大的研究生。年轻的产科助产士李敏是操作型人才,孙娟就鼓励她参与各项实操比赛,令她充分发挥技能优势,取得多个实操类比赛奖项。“不同的年轻护士要给予他们不同方向的培养。”孙娟说,她当年读书时是中国女排最辉煌的时候,团结奋进的女排精神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后来在带领自己的团队时,她也经常向大家传输中国女排的团队精神,让每个人在队伍里发挥所长,让年轻人有施展拳脚的空间。

随着新鲜血液的输入,年轻人有了更好的舞台,老一辈的护理人正在慢慢卸下肩上的责任。黄贤凤与孙娟说,她们会将自己的积累倾尽所有地传递给下一代护理人,让这种传承拓展自己职业生涯的宽度。

悠悠岁月,漫漫长路,江大附院护理事业历经大半个世纪的风雨磨砺,一路走来,伴随着护理理念不断更新拓展,此中有思考,有积淀,有分享,更有创新。新的形势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江大附院护理人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永不停下奔跑奋进的步伐。

本报记者 王露 本报通讯员 羊城 孙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