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晚报】《一套微创组合治疗术 为“心”病患者带来新选择》
目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已经成为冠心病的常见治疗方式,但随之而来的远期可能出现支架再狭窄问题,成为患者的又一“心”病。1月6日,江大附院心内科率先在全市开展“激光消融成形术+药物球囊扩张”的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首批3名冠心病患者接受治疗后,胸闷、胸痛症状消失。这也标志着,镇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出现再狭窄的患者,将获得一种创口更小、疗效确切的治疗新选择。
扬中的李大爷今年78岁,有多年冠心病支架植入史,由于病情不断进展,老人反复发作不稳定心绞痛。2016年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他的多支冠状动脉狭窄“指数”都比较严重,后来还在江大附院接受了冠状动脉前降支支架植入术,植入两个心脏支架。出院后,李大爷遵医嘱规律服药,胸痛症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1个月前,李大爷胸痛再度发作,这次还伴有出汗乏力、手脚麻木等症状。江大附院检查发现其心脏原支架内多处血管段严重狭窄,有的狭窄程度甚至达到了90%。由于药物治疗已无明显效果,老人又每天发作胸痛,遂于1月3日入住心内科病房,准备再次行介入手术治疗。
江大附院心内科主任袁伟教授介绍,根据统计,全国每年开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100万例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大约有1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支架内再狭窄,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袁伟说:“以前,对于心脏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普遍采用的治疗方式是球囊扩张、再次植入支架或开胸搭桥手术等。但是支架内再狭窄,说明患者对支架的反应不是很好,如果再次植入,也不一定能有好的效果。普通球囊扩张术后几个月会再次狭窄堵塞。而搭桥手术需要全麻、体外循环下开胸,暴露心脏和主动脉,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比较痛苦,难以接受。”
考虑到患者年事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的“双高”难题,袁伟认为,可以尝试通过“激光消融成形术+药物球囊扩张”的组合治疗方式,为老人解决心病。
“这种手术创伤小,在现有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治疗方法中,不仅患者少受罪,而且将术后支架再次发生狭窄的几率降到了最低。”袁伟说。
6日下午,李大爷被推进江大附院心脏介入中心,袁伟率心内科冠脉介入团队上阵,在DSA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将激光导管送达狭窄部位,激光导管光纤把高频的能量输入到激光的顶端,医生以每秒0.5-1毫米的速度精准推进。同时,配合生理盐水对头端进行降温,将增生的斑块气化。接着,再用药物球囊扩张,以达到扩张血管、药物局部释放后防止再狭窄的目的,也符合当前冠状动脉介入无植入的新型治疗理念。
由于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元凶”是平滑肌增生,病变后增生质地相对较硬,在气化的过程中,对于不同患者的血管尺寸、形态、厚薄,以及激光能量的把控就要相当精准,以免对其心脏血管造成伤害。
此台40分钟的手术结束后,另外两台手术也陆续顺利完成,术后,包括李大爷在内的三名老人,胸痛、胸闷症状均得到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