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媒体聚焦

【交汇点】《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直系亲属输血为何不行?》

发布时间:2025-10-15阅读次数:74

“我爸在胸外科马上要手术,医生说可能需要输血,他是A型血,我和好哥们也都是A型,就抽我俩的给他吧!”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输血科陈阿琴主任的办公室里,两位年轻人急切地表示,想直接输血给住院的亲属,但却被陈主任婉拒,“你们的心意非常珍贵,但血型相同,不代表就能直接输血。”近年来,输血科经常碰到类似的咨询者,但事实上,献血、输血并非简简单单的“搬运”,背后藏着很多关乎生命安全的“门道”。

从血管到血管,需要50+人严格把关

一袋血,从献血者的血管到受血者的血管,并非只是简单的“搬运”,而是一个非常复杂、严谨的过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指南来保障输血安全。

“无论医院哪一个部门,都没有采集血液输注给患者的权利。”陈阿琴表示,经过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血站是唯一合法采集血液的机构,所以,献血必须到血站或血站设立的献血点。

血站完成采血后,要对感染性指标等项目进行严格检测,“考核”合格的血液经过离心、过滤等处理,制成不同血液成分的制品,入库登记储存后才能发放给医院输血科。

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后开出输血申请,输血科需要鉴定血型、筛查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相合后,才会通知护士取血,护士按流程输注,输注完成后医生进行输血评价。

整个过程中,有超过50位以上工作人员的协作,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双人核对,全程记录可溯源。

别被影视剧误导,亲人之间不能相互输血

“我是她儿子,抽我的!”一些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给亲人输血救命的感人场景,实际上是犯了医学上的大忌。

陈主任表示,近亲之间相互输血可能导致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90%以上。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液中的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具有清除异己的作用。在非近亲输血过程中,供血者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会被患者的免疫系统识别清除,从而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

而近亲属,尤其是直系亲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更为相似,比如把父亲的血输给儿子,儿子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将基因相似度很高的来自父亲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视为“自己人”,但是这个“自己人”会在儿子体内定居后大量增殖,并“鸠占鹊巢”,反过来攻击儿子的组织器官,从而导致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

所以,直系亲属之间不允许相互输血!

同血型≠完全匹配,血型系统相当复杂

“A型血是不是就可以输给A型血的患者呢?”陈主任表示,“血型相同就可以直接输注”是公众对输血知识的一个常见误区。

A型、B型、O型和AB型只是ABO血型系统,其实人类血型系统远比这复杂。目前,已知的人类血型系统有40多种,每种系统都可能包含多种抗原。

以Rh血型系统为例,其内包含50多个抗原数目。临床上最主要、最常见的仅有5个抗原,其中免疫原性最强的D抗原超过e抗原至少20倍。除此之外,还有Kell、Duffy、Kidd、MNS等血型系统。每个人的血型组合都是独特的,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一无二。

因此,简单的“同型”并不意味着“完全匹配”。输血并非简单的“补充血液”过程,而是一项极其精密和复杂的医疗行为。它涉及到免疫学、遗传学、病毒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输血前的“双保险”

血液制品,从医院输血科到患者体内,还需要两道安全防线——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这两步环环相扣,哪怕是看似“标准”的血型,也可能藏着需要破解的“难题”。

第一道防线:血型鉴定,先把“基础信息”查准

对于需要输血的非紧急抢救患者,第一步要做的就是ABO和 RhD血型鉴定,这是输血安全的“地基”——只有ABO血型的正反定型结果一致,才能出具准确的血型报告。但有些情况会让血型鉴定“变复杂”:

特殊人群异常:老人、新生儿或患有血液病、肝病的患者,可能因红细胞抗原减弱、血清抗体异常,导致正反定型不一致。

稀有血型干扰:像孟买血型、类孟买血型、CisAB血型等稀有血型,常规检测容易误判,必须通过复杂的疑难血型鉴定程序,甚至基因测序才能确诊。稀有血型患者往往要跨地区协调血源,定制最优输血方案,才能确保安全。

第二道防线:交叉配血,给血液发“通行证”

就算血型鉴定无误,也不能直接输血,这时候还需要第二道更关键的防线——交叉配血试验。简单说,就是把患者的血液和献血者的血液“放在一起”,按照输血相容性检测程序操作,观察是否会发生凝集或溶血:

若结果完全无异常,说明“交叉配血相合”,这袋血才算拿到给该患者输注的“专属通行证”;

若出现凝集或溶血,哪怕ABO、RhD血型完全相同,也绝对不能用,这就是临床常说的“交叉配血不合”。

很多人疑惑:明明血型相同,怎么还会配不上?其实是这几个“隐藏拦路虎”在作祟:

1、血型亚型“搞偷袭”

ABO血型下还藏着“细分款”,比如A型血分A1、A2、A3等亚型,B型血分B3、Bx等亚型。这些亚型的抗原强弱不同,可能导致配血异常。比如A2型患者的血清中,除了抗B抗体,还可能有抗A1抗体。如果给他输了A1型血液,受血者体内抗A1抗体会攻击A1型红细胞,可能引发溶血。

2、不规则抗体“潜伏”

除了大家熟知的抗A、抗B抗体,部分患者体内还可能存在“不规则抗体”——可能是天生携带,也可能是既往接触了自然界中的某些物质、输血、怀孕后产生的。这些抗体像“潜伏的特工”,平时毫无症状,但一旦遇到带有对应抗原的红细胞,就会触发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让红细胞破裂,严重时会导致肾衰竭、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输血前必须筛查不规则抗体,找到不携带对应抗原的血液,才能避开风险。

3、疾病或药物“捣乱”

某些疾病或药物也会干扰配血结果:自身免疫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中可能有自身抗体,会和献血者红细胞发生非特异性反应;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CD38单抗),可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药物的抗体(即“药物抗体”),该抗体可与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药物发生反应。遇到这种情况,需要临床医生和输血科医生共同评估——要么调整用药、等药物代谢后再配血,要么选择特殊处理的血液(如洗涤红细胞),确保输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