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硬核“清障”,每耽误1分钟死190万脑细胞》
“我~想~喝~水”,43岁的汪立(化名)躺在病床上努力练习吐字发音,而一周前,他还是单位有名的“段子手”,随时随地就能逗乐全场。就在一个普通的清晨,汪立的脑血管“主干道”上,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一个叫做“脑梗死”的疾病,成为了他“卒”不及防的人生转折,好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果断取栓“清障”,汪立才躲过了这场“劫难”。
睡前还好好的,醒来身体突然失灵
临睡前,汪立还和妻子念叨着明天早上一起送孩子上学,然而第二天一早,妻子做好早饭喊他起床时,发现汪立正倚靠在床边呕吐不止。
妻子准备叫救护车,却被汪立拦住了:“应该没什么,就是有点头晕,我再躺下睡会就好了”。架不住丈夫的坚持,妻子只好请了假在家陪伴。
到了下午3点左右,妻子发现汪立症状并无好转,种种迹象让她联想到了中风的可能,于是赶紧抓起手机拨打了120,将他送到了江大附院急诊中心。
医院接诊后立即启动卒中中心绿色通道,急诊神经内科医师迅速到位,询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通过头颅CT排除了颅内出血,诊断为脑梗死(后循环),由于起病大于4.5小时,无法进行静脉溶栓。
团队随即安排头颈CTA(CT血管造影)+全脑CTP(CT脑灌注成像)检查,发现患者基底动脉闭塞,整个后循环处于缺血状态,由于脑动脉主干道闭塞,预判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能性极大,考虑到当时症状较轻,尚无急诊手术指征,团队在积极内科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神经内科介入小组随时待命。
下午四点十分左右,汪立病情加重,出现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四肢瘫痪,与家属沟通后立即行急诊取栓治疗。
生命高速路被堵死,介入拖车硬核清障
“我们大脑的血管就像为脑细胞输送氧气和养分的‘生命高速公路’,路上突然发生了‘车祸’(血栓),把路堵死了,‘车辆’(血流)过不去,脑细胞就会因为‘断粮’而快速死亡。”接诊的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徐建慧介绍,一般情况下,针对脑梗死有“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两条治疗方案。
1、静脉溶栓——化学清障车
从静脉输液,相当于派出一队“化学清障车”,随着血液流动去溶解血栓。适用于一些小堵车(小血管闭塞),效果很好。溶栓的黄金时间为发病4.5小时内。
2、动脉取栓——机械拖车
但对于巨大的“翻车现场”(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就显得力量不够了,这时候就必须派出强劲的“机械拖车”直接作业,也就是动脉取栓术。一般情况下,发病后6-24小时内(需经卒中团队严格评估)都有取栓的机会。
汪立就诊时,距离发病已经过去了7个小时,错过了溶栓的黄金窗,且属于大血管闭塞,溶栓的效果微乎其微,紧急时刻,徐建慧决定立即行急诊动脉取栓手术。
汪立被迅速送入介入导管室,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脑血管内的“微创拆弹”开始:徐建慧在其大腿根部动脉开一个针眼大的切口,将一根柔软的导管,像“导航”一样在血管里一路前行,精准直达大脑里的“堵点”,接着使用取栓支架(像一个细小的网兜)套住血栓并将其拉出!
即刻造影显示:基底动脉血流通畅,远端灌注良好。
术后效果立竿见影,汪立的语言、肢体障碍均明显改善,目前已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能力,后续还需要接受康复治疗。
救治每迟一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脑梗死一旦发生,要第一时间到具有溶栓、取栓条件的医院就诊,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神经内科主任朱颖表示,每延迟一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一旦错过治疗黄金窗,造成的后果往往无法挽回。
患者从到院至开始溶栓/取栓的时间(DNT/DPT),是评价卒中中心救治效率的“金指标”之一。近年来,江大附院卒中中心以“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为目标,不断突破创新,通过多学科协作、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等一系列举措,为卒中患者搭建起一条高效畅通的“生命救治通道”。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有患者达1242万,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幸存者中,约75%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还有40%患者重度残疾。
朱颖提醒,大家可以牢记“中风120”口诀,快速识别脑卒中!
1 看(1张脸):脸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2 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单侧无力
0 听(聆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如有任何一项突然发生,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艾培 通讯员 钱小蔷 孙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