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日报】《江大附院优质护理的 “硬核”进阶之路》
本报记者 杨泠 本报通讯员 钱小蔷 孙卉
深夜的ICU病房,ECMO仪器发出轻微的嗡鸣,孙国付紧盯着监护仪上的波形曲线,手指摩挲着患者身上那根手指粗的导管,这是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第27例ECMO患者,任何管路折叠或流量波动都可能引发致命危机——孙国付的神经为此已紧绷了12小时;
而在清晨的手术室,莫昕娅正将价值千万的“达芬奇”机械臂精准对接患者腹腔,她的每个操作都关系着手术能否突破毫米级精度;
傍晚的胃肠外科病房里,周芳芳轻点床旁电子屏,患者夜间的疼痛指数、运动步数甚至睡眠质量瞬间转化为可视化数据;
当5G信号穿越城市,一场始于指尖的医疗革命,365天一键触达的上门护理,将护理的温暖,送达每个需要的角落;
……
这一幕幕场景,勾勒出江大附院优质护理能力跃迁的鲜活图景,该院护理团队正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撬动护理学科一次次飞跃和质变。
ECMO护士:
与死神赛跑的“管路艺术家”
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高级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它为心肺衰竭的患者编织起生命的最后防线,而ECMO护理团队,则是这道防线上的“硬核”守护者。
“每一次ECMO管路预充,都是在绘制危重病人的体外生命线”。江大附院急诊科副护士长孙国付的这句话,揭开了这项顶尖生命支持技术的神秘面纱。长达3米的复杂管路系统,仅在6至8分钟内完成组装及无菌预充,其精细程度可想而知。
但真正的考验始于上机之后。ECMO患者每小时需监测抗凝指标,预防管路栓塞、感染、出血等并发症,24小时不离人的监护中,护士需要同时管理20余种药物。“管1个ECMO患者相当于照顾4个重症患者。”孙国付展示的护理记录单上,密密麻麻的实时数据标注着这场生命拉锯战的惊心动魄。
而ECMO转运方案更凸显护理专业化的意义所在:整个转运团队需要由5至6名医护人员,其中专门负责ECMO的护士需严密观察并确保ECMO仪器正常运转,防止膜肺和离心泵头的碰撞,避免管道牵拉受压,不能有丝毫分心。这种“人机一体”的极致操作,将护理安全半径压缩至分秒之间。
“达芬奇”护士:
手术室里的“机械大管家”
一直以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有着极为严格的准入资质,医生、护士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才能获准进行手术操作。
作为江大附院首批“达芬奇”手术护士,33岁的莫昕娅和她的“90后”团队,在手术室缔造着“毫米级”的护理传奇。自今年3月引进达芬奇胸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以来,这支4人组成的“机械特勤队”已配合医生完成42台高难度手术,将器械准备误差控制在“零失误”。
“‘达芬奇’手术的较量,从术前12小时就已开始。”莫昕娅翻开专属的《达芬奇器械管理档案》,纸页上详细记录着每台手术的器械使用数据,预判不同手术的手术需求,并提前做好规划。
每天她的团队都会启动“确认机制”——与主刀医生核对次日手术所需的核心器械,又通过三维手术模拟系统预演机械臂布局。当达芬奇机械臂划动,手术室瞬间切换为科技战场。莫昕娅紧盯控制台数据屏,在机械臂与患者体腔对接的瞬间,她的操作精度将决定手术是否完美。
从业12年,参与超万台手术的积淀,让莫昕娅练就了独特的“直觉”。“我们守护的不只是机器,更是患者的生命线。”翻开她的工作笔记,42台手术的千余条数据构建起独特的大数据模型。站在泛着金属冷光的“达芬奇”系统前,莫昕娅和团队正在书写智能手术护理的新场景,这或许正是智能医疗时代护理人的终极追求——用绝对的精准,守护生命的可能。
智慧病房:
康复革命里的“生命天气预报”
在江大附院胃肠外科病房,一场智慧病房的“革命”正悄然改写护理范式。自2024年7月启用无线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系统以来,该科打造出覆盖“术前-术中-术后”全链路的智慧护理新模式。在这里,每位患者的康复进程都被转化为跳动的数据流,编织成守护生命的数字网络。
“请面向东方,我们为您播放音乐。”下午1点,准备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王女士躺在病床上,系统根据中医子午流注理论,自动播放滋养脾胃的土行音乐,消除她的术前焦虑情绪。这套由该科参与研发的无线监测系统,将6分钟步行试验、五行音乐疗法等传统手段数字化,使术后下床活动达标率大幅提升。
在病床前的一块电子屏上,一组跳动的数字见证着科技的力量:夜间深度睡眠2.1小时、活动步数628步、核心体温波动0.3℃。这些过去依赖患者主观描述的信息,如今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转化为护理决策的“数据罗盘”。
这套融合传统医学的智慧系统,正在改写术前术后的护理标准流程。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的智能评估,配合心电短程采集技术,护理团队能精准绘制患者心肺功能“数字画像”。“过去评估营养状况靠经验,现在人体成分分析仪15分钟就能生成17项营养指标。”胃肠外科护士长周芳芳展示的报告显示,系统上线后择期手术术前营养不良干预率提升至100%。
“现在每天生成住院日报就像接收‘生命天气预报’,每个数据波动都是生命的语言。”站在智慧病房,周芳芳和团队正将护理学推入新纪元——这场无声的科技守护,恰如病房窗外的阳光,悄然照亮医疗照护的未来图景。
“互联网+护理”:
“云端守护者”让居家医疗再升级
“以前带中风卧床的老父亲去医院换导尿管,全家总动员折腾大半天。现在手机预约护士上门,半小时解决问题,真是救了急!”近日,市民张先生手写的感谢信,道出了江大附院“互联网+护理”服务受益者的心声。该院护理团队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将专业护理从医院延伸到家庭,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护理服务体系。
据江大附院护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服务对象上,该院突破高龄、失能老人等传统群体,将新生儿、孕产妇、外科术后患者等纳入服务范围,覆盖全生命周期需求。在14大类44小项的线下上门护理项目的基础上拓展了14项线上护理咨询服务,涵盖压力性损伤预防、慢阻肺管理、老年痴呆护理等特色领域。服务半径从10公里延伸至15公里,惠及更多偏远区域居民。同时,医院创新推出“项目组合上门”“一医一护联合”“护理+康复”等模式,如针对复杂伤口患者,由伤口专科护士与康复师协同上门,实现个性化护理。
“互联网+护理”不仅传递技术,更传递关怀。护士上门前深入评估患者生活习惯与心理需求,定制“一人一策”护理方案;服务中记录康复历程,通过陪伴建立情感纽带;服务后通过线上指导家属参与照护,缓解家庭焦虑。无数暖心故事由此诞生:卧床多年的老人手写感谢信,称赞护士“比亲人更贴心”;康复患者与护理团队合影留念,见证生命重启的喜悦……这些点滴诠释了“互联网+护理”的人文内核。
从解决刚需到传递温度,江大附院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未来将继续深化“互联网+护理”服务,探索更多元化、智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助力构建“医院-社区-家庭”无缝衔接的护理生态,让更多群众享受便捷、专业、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护理革新:
激活科技与人文双引擎
在护理能力跃迁的背后,隐藏着江大附院医疗变革的底层逻辑:ECMO护理对应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突破,“达芬奇”手术专科护士折射出微创外科对手术多维配合的组合需求,智慧病房则指向老龄化社会下的主动健康管理,“互联网+护理”服务打通了居家护理“最后一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案例均呈现出“技术-数据-人文”的融合趋势——ECMO护士精准平衡生命支持与风险,“达芬奇”团队兼具工程思维与临床知识,智慧病房则通过数据画像实现个性化关怀,“互联网+护理”用指尖触达健康,用专业护理诠释人文温度。
“护理专业的价值不再局限于配合治疗。”江大附院护理部主任曹松梅博士指出,该院护理团队近年获批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标志着护理学科正从经验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ECMO预充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6分钟,当“达芬奇”手术衔接误差控制在5秒内,当智慧护理系统将并发症预警提前48小时,这些护理“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或许正是破解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困局的关键密钥。
站在技术革新的潮头和智慧医疗的风口,江大附院护理团队正在患者的多维需求中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