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媒体聚焦

【镇江日报】《“中国医师节”,听听从医30年的他们说说心里话》

发布时间:2024-08-19阅读次数:289

因为“被需要”,医生便成为一个头顶光环的职业。每一位医者,都是怀揣着救死扶伤的梦想出发。然而,从医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医者们在披荆斩棘中,朝着光亮前行。

30年,他们从医学“小白”成长为骨干专家,心中有许多话想说。今天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起倾听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大附院)6位拥有30年“医龄”的医者,说说他们的心里话。

从医30年,见证和参与医学的发展

讲述者:麻醉科 王燕

从医30年,想聊的、可说的实在太多,仔细想来,作为一名在麻醉战场上摸爬滚打了30年的“老兵”,就来讲讲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吧。

我刚工作时使用的麻醉药物早已被时代淘汰,换上了副作用小、起效更快的药物,麻醉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除了“硬件”的变化外,麻醉医生自身也在不断变化。

首先,我们越来越忙了。30年前和如今的手术量,肯定不可同日而语。在我看来,不是患者变多了,而是我们治“未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比如以前很多肺癌患者有症状了才来看病,往往已经错过了手术时机,而现在随着筛查手段的不断更新,很多早期肿瘤得以被发现,及时手术治疗后生活质量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其次,需要我们的地方越来越多了。以前,麻醉医生是围着一方手术台转,而如今,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无痛支气管镜等诸多治疗和检查项目,都需要麻醉医生的参与。这也让麻醉医生逐渐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无论是麻醉学科,还是麻醉医生,所有的发展和变化始终是围绕着患者做文章,舒适化、精准化、个体化的理念,也展现着医学的人文温度。

从医30年,传承是医者的必修课

讲述者:胸心外科 陈圣杰

从一名医学生到能够独当一面的医生,绝非一朝一夕。在医学院校学习的经历,只是为临床医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要成为专科医生还要脚踏实地学习积累。

首先是临床的外科操作,还记得第一天在急诊外科上班的时候,是吴正才老师教我如何用针持打结,后来轮转到胸外科时,又是俞力超主任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缝合,如何打结内翻,如何打结外翻等外科基本功。正是有一位位老师的言传身教,我才能从刚开始的二助拉钩,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其次是患者的全程管理。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对手术操作非常感兴趣,后来被郭昭扬主任调侃了几次“你就会打个结?”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详尽的事前准备,缜密的术后处理也至关重要。

回顾30年从医路,感慨良多。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传承,我的成长,得益于良师们的指导和教诲,同样,我也将会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医师,将医学知识和信仰更好地传承下去。

从医30年,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藏

讲述者:消化内科 张炜

从医30年,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江滨医院(现江大附院)。回首过往,这30年,是充满挑战与成长、责任与担当、欣慰与感动的30年。

初入医门,作为一名“小白”,面对复杂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时常感到压力山大。慢慢地,从一次次的诊断中学会了捕捉病情的蛛丝马迹,从一台台手术中锻炼了技艺。为了抢救危在旦夕的患者,我曾多次在深夜被紧急召回医院;为了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经常反复查阅资料、与同事探讨。每一次成功治愈患者,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援疆、援陕、援非,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医学无界。3次医疗援助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尊重每一种文化,理解每一份痛苦。

记得2021年古尔邦节,一位几乎绝望的母亲带着孩子辗转来到纳兹摩加医院,孩子因长期腹泻已经奄奄一息。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仔细地诊断,最终确定孩子所患的是克罗恩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治疗,患儿逐渐恢复了健康,母亲感激的泪水和孩子清澈的笑容,至今仍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

30年行医路,感受是复杂的。面对无法挽回的生命,内心是无法言说的痛苦和无奈;面对患者的误解时,也会感到委屈;因工作繁忙对家庭疏忽时,对家人也有深深的愧疚。但每每想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所有的困难都显得微不足道。

从医30年,让患者少走弯路

讲述者:内分泌代谢科 杨玲

不知不觉从医30年了,从懵懂生涩的住院医生到成熟老练的主任医生,真的令我感慨万千。

内分泌科虽然没有大外科的“刀光血影”,也没有心内科的“惊心动魄”,但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内分泌科医生却要具备侦探一般明察秋毫、捕捉疾病蛛丝马迹的本领。

曾经有一名患者殷女士,她在当地被诊断为Ⅱ型糖尿病已有7年之久,一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然而通过大剂量注射胰岛素和口服药物,血糖控制却始终不理想。她的女儿先找到我,希望我帮她母亲调一下血糖。我了解到患者已经做到管住嘴迈开腿了,但血糖却仍不尽如人意,于是约了面诊。

殷女士一走进诊室,我就注意到她鼻翼宽大,嘴唇肥厚,面容粗犷,双手指粗大,因此我怀疑,殷女士得的并非一般糖尿病,而可能是得了垂体瘤,需要住院进一步检查。

当时,她非常抵触,认为自己能干农活,一切正常,我耐心解释进一步检查的重要性,最终住院后检测发现其生长激素水平升高,完善垂体磁共振和其他激素检查,诊断为垂体生长激素瘤。明确病因后通过手术治疗,殷女士血糖逐渐平稳,停止了胰岛素注射,口服降糖药就成功控制住了血糖。后期门诊随访时,我欣慰地发现,她漂亮了很多。

从医30年来,我的心得是:绝大多数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常见病、慢性病,很多时候我们多看一眼,多“啰嗦”两句,患者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从医30年,是一段充满意义的旅程

讲述者:肾内科 罗燕萍

30年从医之路,是一段漫长又充满意义的人生旅程。毕业工作3年后,因为爱,我从家乡成都来到镇江。一步一步,从青涩的住院医师成长为沉稳的主任医师,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每一步都充满着挑战与收获。这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的深入探索,更是对人性、生命与责任的理解。

出生于新疆的我,同样因为爱,在50岁时毅然选择援疆。这次经历既是一次心灵的远征,也是一次自我的超越。在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上,用医术与智慧,与当地医生们并肩作战,共同应对各种复杂棘手的病例。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仅救治了无数患者,开展了新技术新项目,更是在帮助中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与价值,也与当地医生结下深厚友谊。这段经历无疑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让我的生命之树更加枝繁叶茂。

从医路上,感恩每一位信任我的患者,是他们让我有机会将所学用于实践,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感激每一次成功与力量,因为他们是对努力付出的最好回报;感激每一次挑战与困难,因为他们让我变得更加坚韧与勇敢;感激每一次失败与挫折,因为它们让我学会了反思与成长。

从医30年,正视这个职业的得与失

讲述者:结直肠外科 谢嵘

1994年,我怀揣着满腔热忱,从镇江医学院毕业,踏上了从医之路,荣幸地成为江大附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并如愿进入了自己的心仪专业,专攻腹部外科。

回首这30年,感慨良多,感受亦深。外科工作量大,患者病情复杂,时有变化,加班加点也是外科医生的工作常态。为了手术或及时查看患者的病情变化,三餐不准时、作息不规律成了家常便饭。记不清多少次吃了一半放下碗筷,也记不清多少次被半夜的电话铃声叫醒。医生这个职业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

记得有一位高龄肠癌患者,他的基础病多,肿瘤大,涉及范围广,病情复杂,手术风险极大,之前多处求医未果。面对如此棘手的病例,我和团队成员们术前反复讨论手术方案,预估可能的并发症,针对个体进行了充分准备,最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康复出院。回院复查时,老人特意带来了亲手绘制的钟南山院士和南丁格尔护士的画像,以表达对我们的感激之情。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最高荣誉,也是患者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

30年从医生涯,既有失去,也有收获。因为工作繁忙,我牺牲了很多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也错过了许多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但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时的感激和笑脸,所有的辛苦、委屈和劳累都会烟消云散。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中国医师节”,听听从医30年的他们说说心里话8.1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