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媒体聚焦

【紫牛新闻】《“80后”小伙突发脑梗,竟因心脏有个“孔”!》

发布时间:2023-11-18阅读次数:660

扬子晚报网11月18日讯(通讯员 姚奕涵  记者 万凌云) 80后小伙阳光开朗体健,没有易引发脑梗的基础疾病,为何会突发脑梗?

11月18日,镇江江大附院(又名江滨医院)介绍,通过院方的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导致脑梗的“罪魁祸首”,竟是其心脏有个“孔”。

突发意识丧失,33岁小伙被诊断“脑梗”

三个月前的一个凌晨,33岁的小林(化名)在家里突然胡言乱语,左侧肢体无力,走路摔倒,被家人发现后立即送到江大附院急诊科就诊。

在检查过程中,小林的症状逐渐加重,出现意识丧失,伴四肢强直。神经内科医生会诊后,考虑为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立即给予溶栓治疗并收入院。查头颈CTA示基底动脉闭塞,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后,神经内科医生为小林实施了脑动脉造影术+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

术后,小林转危为安。

查找“元凶”,竟因心脏有个“孔”

令人疑惑的是,小林今年才33岁,平日身体健康,作息规律,也没有易引发脑梗的基础疾病。那为何会突发脑梗?神经内科医生建议小林要排查心源性病因。

为进一步找寻病因,解除病痛的折磨,小林在神经内科出院后三个月,又来到该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朝普的门诊就诊。张主任分析,导致脑梗最常见的心源性病因是房颤,而小林并无房颤病史。随后,在为其安排的胸心超声检查发现轻度二尖瓣反流,EF66%,右心声学造影见中等量右向左分流。经食道超声证实,其房间隔卵圆窝处存在双层结构。

由此,张主任确认小林患有“卵圆孔未闭”,这才是他脑梗死的“元凶”!

明确诊断后,心内科为小林安排了“补心”手术,为其实施了卵圆孔缺损介入封堵术。至此,彻底解除了再次发生心源性脑梗死的隐患。

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张主任介绍,当我们还在母亲腹中时,左右心房中间有一一个缝隙,名曰“卵圆孔”,它是胚胎期心房间遗留的未闭合通道,是为胎儿提供血氧供给的生命之孔。通常出生一年内会自然闭合,若三岁后仍未闭合,则称之为“卵圆孔未闭”。

大部分情况下,心脏内卵圆孔处于关闭状态。当有咳嗽、大笑、打喷嚏、深呼吸等动作时,可使腹压增高,进而右心房压力增高,未闭的卵圆孔裂隙被自右向左打开。此时,右心房血液中如果有血栓,可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最后到达脑部引发脑梗死。

“卵圆孔未闭”如何治疗

张主任介绍,并非所有卵圆孔未闭患者都需要接受治疗,如果没有症状,未对生活造成影响,可以不做处理。但当患者出现脑梗死、偏头痛、晕厥等临床症状时,就需要及时干预治疗,临床上通常有三种治疗方法:

1、介入治疗:无需开刀,通过介入治疗卵圆孔未闭封堵,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它的优点是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目的是及时关闭卵圆孔,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外科治疗:通过开胸补“心眼”,能够有效治疗卵圆孔未闭。但开胸手术创伤较大容易发生心脏乱跳、心房积浓(心脏周围有液体包裹)等多种并发症,已逐步被心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替代。

3、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或者抗凝治疗(如华法令)。对于第一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发作,且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时,可推荐药物治疗。

张主任说,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人群正逐渐年轻化,45岁以下的中青年已成为脑梗死发病的重点人群。年轻人发生脑梗死,很有可能是心源性,除最常见的房颤外,“卵圆孔未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统计,每四人之中,大约就有一人患有“卵圆孔未闭”,但是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该病。张朝普副主任医师提醒:如出现顽固性偏头痛,不明原因的晕厥、脑梗死等,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应考虑患卵圆孔未闭的可能,要及时到具有相关资质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