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科普

拒绝变身“湿人”,中医有妙招 潮湿季节防湿养生指南

发布时间:2025-07-15阅读次数:129

钱小蔷 孙卉 杨泠

连绵的阴雨天气与闷热的环境,不仅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不便,还容易让人体被“湿邪”侵袭,从而引发各种不适和疾病。

在湿度极高的环境中,湿邪易于侵入人体。早期湿邪可能夹带寒气(表现为寒湿),后期或遇天气变化可能转化为热(表现为湿热或暑湿)。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而“湿困脾土”,因此在湿气重的时期,脾胃功能最易受到影响。湿邪具有重浊、粘腻、趋下(容易侵袭身体下部、关节)、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缠绵难愈的特点。

那么,在这样的时节,市民如何尽可能远离“湿邪”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刘承东为您支招。

如何根据症状辨证施调?

【寒湿困脾】

症状  头身困重、四肢酸楚、关节疼痛(遇寒加重)、胸闷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中黏腻或泛清水、大便稀溏(不太臭)、怕冷、舌苔白厚腻。

治则  健脾除湿,温中散寒。

饮食

温阳化湿食材:生姜、干姜、陈皮、砂仁、豆蔻、草果、紫苏叶、葱白。

健脾利湿食材:茯苓、白术、山药、薏米(炒薏米更好)、白扁豆、莲子、芡实。

避免:冷饮、冰镇食品、甜腻黏滞食品(蛋糕、年糕、汤圆)、生冷瓜果(如必须吃,可选温性如荔枝桂圆,或蒸熟)。

【湿热蕴结/暑湿】

症状  身热不扬(体温可能不高但自己感觉闷热)、头重如裹、肢体困倦、关节烦痛(红肿不明显但沉重酸胀)、胸闷脘腹胀、口中苦粘、口渴但可能不太想喝水、小便短赤黄、大便黏滞不爽或臭秽、皮肤油腻起疹子或生脚癣股癣、舌苔黄厚腻。

治则  清热利湿,健脾宣肺。

饮食

清热利湿食材:绿豆、赤小豆、冬瓜(尤其冬瓜皮)、荷叶、白扁豆花、苦瓜、丝瓜、黄瓜、车前草(少量泡水)、鱼腥草(泡水或凉拌)、土茯苓(熬汤)、鸡骨草。

辛凉宣透:薄荷、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醒脾)。

外用:金银花、野菊花、艾叶(少量)、马齿苋等煮水擦洗或浸泡患处,用于皮肤湿疮、癣、手足癣瘙痒(注意清洁干燥)。

避免:煎炸烧烤、辣椒等辛辣动火之物;牛羊肉、狗肉等温燥食物;糯米、甜点等滋腻生痰湿食品;酒。

【脾虚湿盛】

症状  精神不振、疲倦乏力、气短懒言、动则自汗、食欲不佳、饭后腹胀、大便稀溏、四肢困重、面色偏黄或白、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腻。基础脾胃虚弱,梅雨季湿重时加重。

治则  益气健脾为主,佐以利湿。

饮食

健脾益气为主:党参(或太子参)、黄芪(少量,恐助湿)、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芡实、红枣。

利湿佐以:炒薏米、白扁豆(炒)、陈皮(行气助运化)。

避免:暴饮暴食、生冷食物、滋腻大补之品(如阿胶、熟地,此时可能碍脾)。

通用预防与调护方法

规避外湿。防潮除湿,避免涉水淋雨,保持干燥,环境通风,慎用冷水。

护脾健胃。三餐规律,饮食有节,慎食生冷甜腻。

适当运动。动能升阳化湿,选择合适方式(快走、慢跑、站桩、八段锦、太极拳),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伤阳。避免在过于潮湿闷热的环境或雨后湿地剧烈运动。运动后要及时更换干爽衣物。

调节情绪。梅雨季节阴郁天气易导致情绪低落、心烦气躁。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肝气条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避免长时间刷负面信息。

充足睡眠。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养足气血津液才有利于身体的修复能力。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以上方法虽为常用且温和,但个体差异大,自我感觉症状复杂或持续不缓解时,建议咨询正规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证型开方用药,效果更佳也更安全。

不盲目“除湿”。有些人误以为单纯饮用红豆薏米水就健康万能,若体质偏寒(如脾胃虚寒),此方不仅无效反而可能伤脾胃。务必结合自己症状判断适合饮食。

关注基础病变化。关节炎、哮喘、湿疹、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患者,梅雨季要格外注意防护和观察。如有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及时就医。出现高热不退、严重呕吐腹泻脱水、剧烈头痛呕吐(警惕心脑血管疾病)、胸闷胸痛、意识不清等情况,务必立即就医。

总的来说,阴雨天气养生重在祛外湿、健脾气、畅气机。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有温煦作用的食物为主,结合简单穴位按摩、适度运动和良好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减轻梅雨季湿邪对身体的困扰。但最关键的是学会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必要时寻求专业中医帮助。

只有阳气旺盛了,人体才能达到“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理想状态。养护阳气,除了避风寒,少贪凉饮冷外,还要注意规律作息,少熬夜。积极的办法就是坚持站桩,因为站桩能够保护阳气,从解剖角度,还可以增加骨密度,老年人都担心骨质疏松,站桩能改善这些,而且对心血管、内分泌、免疫系统等都大有帮助。

在治疗方面,江大附院中医内科也正在开展中药熏蒸、中药湿热敷以及督脉灸等治疗,常见的颈肩腰腿痛以及消化、呼吸、妇科病等除了内服汤药,也可以结合中医的外治法来改善,消除痛苦,缩短疗程。

拒绝变身“湿人”,中医有妙招 潮湿季节防湿养生指南7.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