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晚报】《肿瘤医生两度援疆, 让江大附院技术在伊犁扎根》
发布时间:2021-06-30 阅读:2450 次
两度援疆、主动延期,在援疆医生——放疗中心主任游涛的身上,满满的都是家国情怀。
去年3月,正是新冠肺炎疫情较为严峻的时期,接到援疆通知的游涛没有片刻犹豫,即刻启程奔赴新疆。而不久前,他刚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为吴宜灿院士的博士研究生。能考上院士的博士生,游涛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不能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大局,他毅然申请延期,报请中科大研究生院批准,保留学籍待援疆结束再入学。
对口支援的兵团四师医院对于他而言,已然是一位老朋友了。早在2018年,游涛就已经出色完成了首次援疆的工作任务,受到了当地医院和群众的广泛好评。
坚守岗位,与同事们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精心收治患者;积极开展科研;做好技术传帮带……游涛凭着扎实的工作成效,让这张“江大附院名片”在伊犁广获赞誉。他先后荣获“援建奉献奖”“优秀共产党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三融三争先进个人”“伊犁州优秀援疆医疗专家”等称号。
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游涛有着清晰的医援思路。既然代表医院对口支援,就要把技术带过去,而且要扎扎实实地让技术落地生根。
他带头开展科研培养骨干,实施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伊犁州肿瘤放疗领域多项空白。牵头开展省市级科研项目2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项,开展了伊犁首例何杰金氏淋巴瘤全脑全脊髓放疗、首例脑转移瘤单次8Gy大剂量放疗等高端放疗技术,填补伊犁州放疗领域多项空白。
为了做好传帮带,游涛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帮助受援科室夯基础补短板,培养基层骨干提升治疗水平。截至目前,已在自治区、兵团各级学术会议上进行6场专题报告,在线学习人数最高达两千人次。日常工作中,他将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专题课、临床实践等形式传授给年轻医务人员,下团场开展肿瘤科普宣传5次,惠及群众一千余人次,开展远程业务交流9次,院级讲座3次,科级讲座23次。
办实事,还要件件办到点上。这一年多来,游涛的工作成绩单上有几件事格外亮眼——建立完善放疗全流程质控体系、为援建单位节省大量医疗成本、建立国内首条基于VPN的放疗远程会诊系统……
放疗质控工作是放射治疗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和疗效,游涛结合多年的质控工作经验,依据AAPM、国标等行业标准,针对性制定完善了四师医院放疗质控流程并严格实施,加强了医务人员在质控职责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将四师医院放疗质量提升到疆内领先、全国先进的水平。
利用自身多年维保经验,游涛每年为医院节省保修费约180万元。去年7月,加速器发生重大故障,经他彻夜抢修,节约零件费就达12万元。同年12月3日晚,四师医院放疗医用直线加速器突发故障导致大量患者治疗中断,经判断为加速器核心部件故障,游涛连夜奋战、紧急排除故障,为医院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同新疆协调配合,长期坚持对口援疆,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游涛利用自有专利技术,在江大附院与四师医院间建立国内首条基于VPN的放疗远程会诊系统,通过该系统邀请大后方专家为四师疑难病例会诊。目前已诊治晚期疑难肿瘤病例40余例,为这些本已放弃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取得广泛社会好评,增加经济效益近300万元,吸引患者增长20%左右。
心系当地患者,切切实实为他们谋福利,这是医援的本心。今年4月21日,在肿瘤宣传周《关爱生命科学防癌》主题科普活动中,游涛为肿瘤患者及家属作肿瘤防治的科普,针对放疗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做了题为《肿瘤治疗中应该注意什么》科普讲座,并与患者展开互动,现场气氛热烈,取得良好效果。
去年7月2日中午,一名肺癌放疗患者在候诊期间口吐鲜血骤然倒地,路过的游涛第一时间进行了现场急救,在判断患者为咯血窒息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后,即刻清理患者口腔,开始心肺复苏,同时让其他同事联系急诊、麻醉等相关科室人员,分秒必争,在患者转运至急诊途中和同事们接力进行心肺复苏,在大家的协作努力下,患者最终呼吸心跳恢复。
“有志而来,有为而归。”就像游涛说的那样:“作为援疆医疗队员,能为祖国的西部大开发添砖加瓦,我感到无比光荣。接下来的日子,我将继续发扬江大附院援疆的优良传统,团结协作,义无反顾,不怕吃苦,发挥特长,做好技术传帮带工作,为造福当地患者出力。”
(钱小蔷 孙卉 杨泠)